跳至主要内容

灵山居士:出离心与变形金刚

我比现在年轻二十岁的时候,每天早晨都要在兜里装上十几个玻璃球,然后出去四处挑战寻找对手。我们在昏暗的充满灰尘的楼道里捉对厮杀,很难想像那时候我经常爬在地上居然丝毫不觉得脏。傍晚来临的时候,我会带着满兜子玻璃球满载而归,那些都是我赢回来的。我把它们全都装在一个大玻璃罐里。

那个时候,假如我的母亲把我的玻璃球搞丢了,我都会对她大吵大闹并且要维持很长时间的伤心,我想那时候即使有人建议用劳斯莱斯来换我的玻璃球,我也不会加以考虑。我完全沉醉于对玻璃球的迷恋之中。我记得那时候我还经常透过玻璃球看天空,看太阳。

当我开始长大一点的时候,我的父亲出差的时候从遥远的北方给我带了一套变形金刚,以前我只是在动画片里见过它,现在却真正的拥有了它。这让我激动不已。它的到来让我立即失去了对玻璃球的兴趣,我不再继续早出晚归的生涯,装玻璃球的罐子上面开始落满灰尘。我每天躲在家里把变形金刚摆出各种姿势,和各种假想敌厮杀。

当我开始上学的时候,我的兴趣又变成了看书,我还记得我背着一个大帆布书包,拿着一本《365夜故事集》边走边看的情景。那个时候,变形金刚已经被我玩坏了(光荣负伤,缺了一只腿)。我记得最后一次看见它是搬家的时候,它被从一个旧纸箱里翻出来,我妈问我是不是还要继续留着它,我看了一眼说:不要了。我妈说:以前那么喜欢,现在又不要了。我说:那是小孩子玩的东西。

在我开始上中学的时候,我迷恋上了逃学,当然我逃学不是去参加黑社会,而是去看书,我认为在课堂里无法静下心来看书,所以我开始找各种理由离开课堂。那时候我主要是看世间学者的书,并且对他们崇拜有加。再后来,我就开始看佛书,开始看六祖坛经和南华经,我开始理所当然地失去了对世间学者的兴趣。他们象变形金刚一样被我抛弃了。

再后来,我开始迷恋各种金刚乘教法,我开始搜集教法,我觉得这些神奇教法能让我迅速成佛。当然现在我已经不再这么想。现在我已经回归到最简单的修法。每天都在和自我习气做隐秘的战斗。

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一个出离和执迷的过程。我从一个地方出离,然后又沉迷于另外的事物。当我们提到出离心的时候,很多人认为那意味着你要象佛陀那样离家出走,放弃一切,剃光脑袋跑进山里去修行,对一切好吃好玩的东西说不。我不能说这不是出离心,但是我们也必需承认的是,仅仅是离家去修行并不一定代表你就已经拥有了完美的出离心。你可能只对对某些东西具有出离心,但是佛教不认为这就足够了。很可能你只是把奴役你的对象从汽车洋房换成了佛像念珠。

只有当一个东西对你已经完全没有影响力、不管他是出现还是消失,你都完全无所谓,那么才可以说,你已经从他那里出离了。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我从玻璃球,到变形金刚,从看书,到世间学问,再到出世间的教法,这一系列从执迷到出离的过程。假如现在再有人送给我一个变形金刚,我绝不会感激涕零,而在二十年前,我会那样。变形金刚并没有任何改变,他还是那个变形金刚,只是我已经不再受它的吸引而已。可以想象一下,你现在执著的某些东西,二十年后会是如何?

必需警觉的是,通常我们从一个地方出离,马上就又会找到另一个地方作为自己的精神依托。你也许很容易从物质方面出离,但可能会转而执著精神层面的东西。我认识一位老兄,他对钱完全不在乎,不过却无法始终无法对自己修行中的觉受释怀,他在打坐的时候非常在意自己的感觉,假如今天他打坐过程中没有出现之前打坐的时候出现的觉受,他就会感到惶恐,他会觉得一定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所以,神圣的觉受才会爽约。

出离的目标并不只是你的汽车房子,你的老婆,或是你的狗,他同样也包括你的见解,你的名誉,你的感觉,你的习惯。如果有任何事情能令你感觉不快,那就说明你还尚未在那上面出离,他就应该是你出离的目标。譬如你很讨厌别人讲话太快,所以你遇到那种说话慢条斯理的人就会心旷神怡,遇到讲话很快的人就无法忍受,这同样也是应该出离的事。作为修行者,你必需做到面对什么样的人都不起烦恼才行。

还有很多很多细微的事,都是你应该出离的对象。当然你首先应该从那些最不细微的事开始出离,比如可以试着让自己一天不吃肉,试着让自己从吃肉这件事上出离。但是当不吃肉开始成为你的障碍的的时候,你应该从不吃肉上出离,那个时候你就应该吃肉。我们经常为某些事情生气,假如你的狗没有把你准备的东西吃完,你就会生气,又或者你的老公没有把碗刷了,你也会生气,还有很多类似的事,我们必需通过修行慢慢学习从所有这样的习惯里出离。因为它们无一例外会成为你的牢笼。

本文于2007年1月10日首发,近期修订。


本文于2007年1月10日首发于灵山居士平台。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版权声明:所有灵山居士文章简繁体、中英文及各语种版权归“灵山居士”所属的自然人所有。请尊重版权,出版社、媒体或个人(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媒体,网站,个人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纸媒)如需使用请先获得灵山居士授权。不得对文章进行任何修改(不得修改的范围包括:作者名,标题,正文内容,以及标点符号)。我们保留一切法律权利。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灵山居士:假如你不是自己的主人的话

我们都认为自己是自己的主人,但是我们通常并不能完全证明这一点。 也许你可以指挥你的身体,比如你可以让自己的手拿起一杯茶,然后让自己的嘴巴张开,喝下它。你也可以让自己撒尿的时候不至于尿到裤子上。这些举动似乎可以证明你是自己的主人,你拥有完全的主权。 但同样有很多事实证明你并不完全是自己的主人,比如很多时候你并不能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你无法穿想穿的衣服,无法按自己的方式去刷牙,无法说服自己不去做那些不该做的事,你甚至无法命令自己准时起床。当你受到侮辱的时候,尽管你一再告诫自己不要生气不要生气,生气会犯了嗔戒的,你还是会生气。更加极端的时候你甚至无法阻止自己的错误心念,你会拿起武器,然后走进校园,朝每个会动的生命开枪。 这些事实都在有力的反对你对自己的看法,他们证明了你并非完全是自己以及世界的主人。你受你的思想,习惯的奴役。他们操纵着你,制约着你,让你无法自由。 当你无法做自己主人的时候,麻烦也就会伴随你一生。事实上,佛教的修行就是要你成为自己以及世界的主人,佛教并不认为你目前已经是事实上的掌权者。因为你很容易被激怒。 当你是你的想法的主人的时候,你可以随时抛弃他,你不会为他而痛苦。但是在此之前,假如你遇到相反的想法,你的想法就会鼓动你生气。而你也非常听话,抛弃自己的想法是个痛苦的过程,这说明你被奴役的程度有多深。 我们仔细检视自己的痛苦,几乎无一例外是由于出现了和我们期待相反的东西,而我们所期待的东西多数时候就是我们熟悉或者习惯的东西还有就是我们认为应该出现的东西。当然也有些时候,你期待出现正好相反的东西,比如以前生活中所没有的新鲜事物,但是假如出现的事物和以前的一样单调乏味,你也会失望和痛苦,这些都是没有成为自己主人的坏结果,你会痛苦,会失望,会喊妈妈。 要成为自己和世界的主人,你就必需知道,你所执有的一切,你所习惯的一切,并非你所认为的那样必不可少或者不可改变。很多人认为自己是不可改变的,他们对改变自己不具信心,那只是因为他习惯了作自己,我经常遇到这样的人,他们习惯了自己的习惯,不想改变自己,(至少他们不希望马上改变自己,就象是在冬天的早晨,虽然知道早晚要起来,他还是希望多在被窝里呆一会)不过如果你不改变自己的习惯,你就会永远受他奴役,这样你就会继续轮回下去。不过 “ 继续轮回 ” 通常不是一个具有威摄力的理由,很多人并不在乎继续轮回。他们甚至有点期待。所以有时候你必

灵山居士:自由是魔王最好用的工具

民主思想起源于古希腊,它最初盛行于希腊城邦。在最近的一百多年里,民主席卷了全世界。今天距离法国大革命爆发已经两百多年了,在两百多年后的今天,全世界几乎没有人会怀疑民主的正义性,从亚洲的日本到欧洲的丹麦,甚至非洲大陆的佛得角,政客们都异口同声赞扬民主,罕有人敢于公开挑战民主,即便是那些声名狼藉的从政者也宣称自己是民珠人士。 纵观世界历史,凡是好的东西都会被魔鬼利用、被魔鬼曲解,魔鬼最擅长的本领之一是利用人们对一件事物的曲解来破坏事物本身,儒家不例外、佛法不例外、民主思想也不会例外。众所周知,我是一个修行人,我不关心政治制度本身,我关心的是这些东西如何被魔鬼利用来破坏我们的修行。需要说明的是,我并不敌视民主,我甚至认为在它的替换物出现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是我们的最佳选择。我也已经说明,任何好的东西都会被魔鬼渗透,魔鬼最擅长以它独特的方式曲解这些伟大的思想,以达到破坏它们的目的。无论是大乘佛法、金刚乘教法还是儒家,都无法逃脱这样的命运,民主思想当然也不例外。大众所理解的佛法儒家或是自由平等博爱,是真正的佛法儒家或是自由平等博爱吗? “自由、平等、博爱”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最著名的口号,它于 1958 年被写进法国宪法,成为法国精神的象征,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对这个口号并不陌生,我们每个人都向往自由,我们也都想得到自由,但是虽然每个人都向往自由,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自由,以及怎样达到自由,在达到自由的路上是不是需要牺牲一些自由?这样就出现了一些问题,那就是大多数人并不真的理解什么是自由,因为不理解什么是自由,自由在他们眼里就是什么都可以做,无论他们做什么别人都没有资格干涉。他们向往那种“充分的完全的自由”,但是即便是在最自由的美国,也没有“充分的完全的自由”,当警察用枪指着你的时候,你就必须老老实实趴在车上把手放在他能看到的地方,如果你半夜把音响开到最大,很快就会有警察来敲你的门,因为你吵到了邻居。以前我见过一些人,我不知道他们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受到什么样的教育,以至于他们理解的自由就是他想干什么都行,别人干涉就是侵犯他的自由。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你看,魔鬼就是这样利用自由。自由是魔鬼最好用的工具,它用它来传播各种邪见,所向披靡。如果你说这是错误的、是邪见,就会有人出来说,他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权利。当然,谁能说他没这个权利呢。每一天,我都能在 D 音上看到很多天真烂漫的

灵山居士:净观,同一件事在不同人的眼里会有多少版本

去年万圣节的前夜我看了一部讲述中世纪决斗的电影,电影的名字叫《最后的决斗》 The Last Duel 。我在想你们都应该去看一下。去看一下每个人是如何向自己解释现象的,看一下每个人是如何把事情解释的让“自我”高兴的,看一下同一件事在不同人的眼里会有多少版本。 电影分别从三个人的视角来讲叙同一个故事。第一幕讲的是男主尚 · 德 · 卡鲁日( Jean de Carrouges )眼里的真相。在卡鲁日眼里,他在 1370 年法国利摩日围城战中救了男二号贾克 · 勒 · 格里( Jacques LeGris )的命,如果不是他在关键时刻帮他挡了一剑,他早就命丧当场了。他们也因此而成为了好朋友。在卡鲁日眼里,自己是勒 · 格里的救命恩人,但是对方却并未知恩图报,反而经常对不起自己,他不但帮着皮埃尔向自己征税,还抢占了本该自己世袭的官职。最后,他还玷污了自己美丽的妻子玛格丽特( Marguerite de Carrouges )——虽然他对自己妻子是被强奸还是通奸并不那么确定,毕竟她有时候会穿的像个荡妇一样。而在贾克 · 勒 · 格里眼里,事情则恰好相反——在那场持续时间不长的战役中,是他救了尚 · 德 · 卡鲁日的命而不是相反。当卡鲁日独自一人骑着马鲁莽地冲向敌军阵营时,如果不是他带着其他人紧随其后,他可能早就被分尸了。所以他一直觉得应该被感激的是自己。而且他还一直在帮助卡鲁日,帮他向皮埃尔求情暂缓缴税。但是对方却冤枉自己强暴了他的妻子。他们只是偷情而已。在贾克 · 勒 · 格里眼里,尚 · 德 · 卡鲁日美丽的妻子玛格丽特从第一次见面开始就一直在有意无意地勾引自己。无论是宴会上的偶尔对视还是她在裁缝店楼上偷偷窥视他,都是她对他有意的明证。甚至连她被强暴时的拒绝和尖叫在他看来都是为了撩起他的征服欲而技巧性的欲拒还迎。所以,他把这整件事定义为通奸而非强奸,并且还跑去向神父忏悔。但是女主玛格丽特显然不同意勒 · 格里对这件事的定义。在她看来,自己从未勾引过贾克 · 勒 · 格里。她一直都非常忠于自己的丈夫。而且整个事件过程中她一直都在拒绝贾克 · 勒 · 格里——她请他离开并跑回房间试图关上门——虽然没成功。所以在卧室里发生的事情被她定义为强奸。她必须捍卫自己的名声。但我非常怀疑她真的如她所描述的那样无辜。毕竟,我们都习惯于把自己描述的过于美好,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常常会偏离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