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2012的博文

上帝保佑中国

上帝保佑中国     灵山居士 文 这是你的生活吗?住在墙壁像纸一样薄的公寓里,旁边住着一位穴居男子和他哭起来像空袭警报一样的婴儿。每天晚上为弱智的电视节目吵来吵去的邻居令你无法入睡,你爱的女人要和别人结婚了,你女儿不愿意和你在一起她只关心打游戏,你隔壁那个混球每天都堵住你的车当你去敲门要求他挪车的时候他还非常不乐意似乎是你打扰了他而你还要微笑而礼貌的向他提出要求,这是哪里?这是美国。 “美国已经变成了一个冷酷而暴力的地方。我们嘉奖那些最肤浅的人,最愚笨的人,最贱的人和嗓门最大的人。我们不再知道何为正派,不知道羞耻,不分对与错。品德最差的一群人既有名望又受敬仰。撒谎和散布恐惧都是可以接受的,只要这样做能够赚钱。我们变成了一个喊着口号,喷吐着怒气的仇恨贩子之国。我们失去了善意,我们失去了灵魂。我们变成了什么?我们在社会中寻找最弱势的人,把他们推上舞台加以嘲弄,把嘲笑他们变成了我们的运动和娱乐。” 当我们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想我们应该并不陌生。这样的事情在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你是不是经常会有想揍人的冲动——你邻居家的狗经常在你门口的垫子上撒尿却从不道歉。你是不是经常幻想用冲锋枪扫射你的上司因为你经常得到来自他的羞辱。你是不是很想狂抽某人因为他不按规矩开车让你差点出车祸。电视里每天都在骗人。周围的人谈论的都是愚蠢又自以为是的话题。你觉得这些人都该死。 你应该感谢佛法,若没有佛法,我们也会变成那样的人,也许起初你是个善良的人,但与这个糟糕的世界对峙我不知道你能把你的善良维持多久。说不定有一天你就会失控,你会崩溃,拿起刀冲上街头。或是从十三楼一跃而下。我想你看完电影就会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去虐猫虐狗。他们和电影里的胖子并无不同。他们也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他们释放的方式就是残酷对待那些更弱小的生命,他们怯懦到只敢对比自己弱小很多的动物下手。 这部电影从另一个角度提示我们佛教大师住世的重要性。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他们,没有他们努力保存并传播的珍贵教法,我们会变成什么样。 我们不会比电影里的胖子更好,也许我们不敢去杀人,但我们会把这一切都发泄到自己家人身上。我们会仇恨每个人,因为他们不听我们的,因为他们在看电影的时候大声打电话,因为他们毫无礼貌。因为他们吃大蒜不刷牙还喋喋不休。我们会划他们的车,我们会吐口水在他们的菜里。再不然我们会把枪塞在嘴里,扣动

“自我”政治学

“自我”政治学     灵山居士 文 不知从何时开始,似乎从有意识开始,“自我”就伴随我们,我们似乎天然就认为自我是存在的,我们天然就认为它就是我,我就是它。周遭的一切所见所闻无不在加固我们的认知——几乎每个人都这么认为。但这一切是真的吗? 就像生活在朝鲜的人们,他们一生下来就是铺天盖地的宣传。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一切就是如此。在那些国家,少数人担当了为大众洗脑的义务,但在自我的问题上,所有的人都在不断地为自己和他人洗脑。我们每一天都在加固我们和我们周遭的人的自我。菩萨所做的工作正好相反。菩萨的工作核心就是松动,瓦解,敲打,或是强拆你的自我。 “自我”犹如某些伪政权,他宣称代表我们,他宣称以我们的利益为上,他宣称它就是我们。当它遭遇冲击的时候我们会非常理直气壮的生气。但他不是我们,想一下,我们一生都在为自我工作,我们捍卫他的每一寸领土,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对自我不恭的行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它。(仔细想一下,你几乎没有一秒钟不在他的控制之下,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维护保全它)最后我们得到什么,除了一大堆恶业一大堆烦恼痛苦之外,你一无所得。 你一生都在忙于满足自我的种种需求,从精神到物质,你错误地认为只要满足自我就会快乐。但由于我们的实相是无我,自我从未感觉安全过,不管你拥有多少精神和物质,自我还是不满足,你总觉得下一个会让我满足,但这不过是你的幻想。自我通过不断的抓取来获取暂时的安全感,但抓取的越多,自我越是感觉不安全。犹如吸毒。 想一下,你几乎没有不抓取的时候。在独处的时候,如果你的眼睛不看着点什么,你就会感觉恐慌。你的自我感觉无处落脚,他必然催促你去抓取点什么。自我必须通过有所依来摄取安全感(或说“存在感”)。自我必须以此摄取养分,他本身不存在,正因为不存在,所以他力图证明自己存在,证明的方式是通过他人,对境建立二元对立,获取安全感,存在感,一旦我们什么都不做,自我就会感觉缺氧,他会促使你去抓取一些东西,看一些东西,听一些声音,感觉一些东西,以便继续生存下去。 “自我”就像是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小说《不存在的骑士》里的那位骑士,这位骑士穿着中世纪的盔甲,但里面空无一物,他从不脱去盔甲,因为脱去盔甲,他就消失了。看上去他可以战斗,可以厮杀,可以和女人调情,但在一堆盔甲之下,什么也没有。自我就是如此,看上去很可怕,但实际上他只是

停下来,看看你的生活

停下来,看看你的生活     灵山居士 文 我想我们可以稍微停下来一会儿,看一下我们的生活。到目前为止,我们所做的一切无不是为了满足自我,维护自我,这里所说的“自我”意指我们对自己的定位,——从工作学习到谈恋爱,我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是维护自我,甚至修习金刚乘佛法——如果你不能避免修道上的唯物的话——它们都无一幸免变成自我的玩具。 有时候看上去你好像是为了让你别人满意,好像你在为别人考虑,但这种让别人满意也只是为了避免因别人对我们不满而可能对我们的自我造成伤害。不是吗? 你在西餐厅优雅地吃一块牛排,对面是你的约会对象,你用刀叉而不是用手,你小口啜酒而不是牛饮,即使你很渴,也很饿。想一下你为何这样?你是为了避免被他,周围用餐的人(甚至服务员)当做另类。你害怕被认为不优雅,你定位自己是某种女孩,也希望他这么认为你,因此你必须这么吃饭,喝酒,即使你非常不喜欢这样。你还是要这样。你惧怕不这样做的后果。 我们都害怕被抛弃,你的存在需要他人的认可,赞赏,哪怕嘲弄也可以,无论如何,我们需要关注,只要我们被关注,即使是恶意的关注,甚至辱骂,我们的自我也会心满意足,因为我们被关注了,我们只有存在才会被关注——这间接证明自我的存在,自我通过这些来增强自己的存在感。因为它并不存在,毫无本质,所以自我天生没有安全感,它非常心虚。它需要不断的获取物质和精神之物来增加安全感。但事实上,不管我们拥有多少物质和精神之物,我们还是缺乏安全感。因为证明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存在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因此疲于奔命。 从我们出生伊始,我们就面临各种教导,我们被告知,我们是谁,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要如何生存,以及我们应该成为什么人。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很听话,我们一直遵循现有社会的规则,我们打领带,我们夹公文包,我们上微博,我们挤地铁,我们努力让自己成为成功人士,我们一直不怀疑,我们周边的人也从不怀疑。好像事情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但某一天,你可能会有点怀疑,这么做对吗?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朝九晚五。娶妻生子,无可否认,我们所得到的所有教导都来自于书本 学校,我们的父辈师长以及那些认为自己可以帮助我们的人,但他们不可能有超越这个系统的想法。我们被告知,我们必须拥有这些,以及那些。我们必须上名牌大学,找个好工作,娶妻生子,我们的人生价值就是如此。但这是否正确?是否真的可以让我

我们真的爱过吗?

我们真的爱过吗?    灵山居士 文 我们每个人都认为我们很爱自己的家人,你很爱自己的孩子,妻子,不是吗?你会带她们去吃他们喜欢的披萨,他们过生日的时候从不忘记给他们买礼物。在他们不高兴的时候扮怪物尝试改变他们的心情。我们每个人都确信这就是爱。大概没有人会说这不是爱。 根据佛法,在我们证悟之前,我们所有的爱都是基于自我。或者说,我们所有的爱都需要回馈。当我们给了对方一个吻,我们至少希望也得到一个同样的吻。或是其他东西。 我想稍微谈一下我们基于自我的爱与无我的爱之间的差异。无论我们是否察觉,我们事实上一直在计算。对家人,对朋友,对我们的爱情。如果你读过我之前的文章(或者如果你是宗萨仁波切的书迷)就应该知道,自我一直没有安全感,它非常缺乏存在感,为此他需要不断的通过他人,外境来摄取存在感。为此我们建立家庭,学校,政府,医院,养老院,以及各种社会组织。以获取各种不同时期所需的安全感。在你出生的时候,你有爸爸妈妈,他们是你最大的安全感的 ATM 机。当你缺乏安全感的时候,你就会找他们要。当你长大了,你的爱人会给你最大的安全感,当你发现他已经不爱你了,你会寻找另一个安全感的来源——另一个爱人或是孩子让他们给你新的安全感。 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我们如何从家庭爱情来获取安全感。这两者在我们生命力所占比重非常大。当你认为你在爱的时候,事实上,你一直在试着维持收支平衡。我指的是爱情上的收支平衡。当然不是完全指金钱,它的范围非常广,我可以举一个例子:如果你每天都亲吻你的爱人,而他从不主动亲你,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你就会觉得不平衡。你会怀疑他对你的爱。我指的是类似这种收支平衡。 假如你付出十块钱的爱,那么你是否要求对方至少付出八块钱的爱。如果对方付出的爱只有五块钱你就会非常生气,但你会试着告诉他你付出的是十块钱,因此他不能只回馈五块钱,但通常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发生争吵。我们吵嘴的时候都会说:我为这个家付出了这么多,可你呢? 这表示我们一直在计算,试图维持感情方面的收支平衡。连最纯洁的爱情也未能免俗,因为我们有自我,我们需要喂养自我。这让我们无法专心的爱,无法心无旁骛 的爱。我们和对方拥吻的时候手里都拿着计算器。 家庭或爱情是一个我们最不希望出问题的地方,因为它是一个我们可以不断从中吸取安全感的来源。但他同样很危险,我们以为我们已经调到安全模式,但总

忏悔时应该拥有何种心态

忏悔时应该拥有何种心态    灵山居士 文 我们忏悔时应该拥有何种心态?这是个老问题。你是否看过一个很流行的视频,视频内容是在一个地铁站,地铁就要进站之际,站台上一个妈妈推着婴儿车,车里是她的宝宝,她因为要在包里找什么东西而松开了扶着婴儿车的手,悲剧发生了,那是个斜坡。车子直接滑了出去。等她反应过来试图阻止的时候,车子已经掉进地铁铁轨里,地铁直接从上面开了过去。这真是个悲剧。 想象一下你是那个母亲,你会有何种心情,那种无以复加的懊恼,悔恨。在相对的忏悔中这是你应该具有的心态。对你的行为真的感到懊丧——无以复加的懊丧。 对于那些二元染污严重的人,相对的忏悔是最适合的方式。绝对的忏悔需要忏悔者的资格较高。忏悔者需要了解无论是忏悔者,忏悔的内容以及忏悔者伤害的众生,这三者并无丝毫真实的存在。他们只是你塑造的概念。安住于离于任何概念的禅定中,就是最好的究竟忏悔。但我不推荐初学者尝试这种最好的忏悔。事实上,如果不具备巨大的福德,你没有机会让自己进入离于任何概念的禅定。很多人认为自己安住于离于概念的禅定,事实上他们只是用概念塑造出一个离于概念的禅定。用于打击敌人的武器被敌人反过来用做武器。我不批评这种禅定,对于初学者,这是必经之路。你必须先用概念制造一个禅定,然后你才可能慢慢拥有离于概念的禅定。 对初学者来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错误真的感到无以复加的懊悔。你试着想一下自己是那个母亲的话,你会懊丧到何等地步。 但有一个问题是,我们很少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懊丧,因为我们不能即时看到我们行为的后果。这让我们在忏悔时缺乏必要的动力。如果你能清楚的了知自己的每一个行为的后果,你会更有动力去忏悔。通常我们只是在智识上知道一点,但是否真的确信你自己可能都不知道——你的自我会欺骗你。 我们会有侥幸心理,在因果上存有侥幸心理表示我们不懂的因缘果的法则。如果你懂的因缘果,你不会抱有侥幸心理,你知道一杯水里放进一勺食盐,水就会无可避免的变咸。你绝不会侥幸地想:也许水不会变咸。只要因缘具足,就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水和盐结合就出现盐水。你的恶行和适当的因缘结合,就会出现你不想要的结果。因此任何对恶行抱有侥幸心里的人都只是因为他还没把舌头放进盐水里面。 请注意,这里所指的恶行非常复杂。佛教界定恶行并非如基督教的十诫那么一目了然,在佛教里,不同的乘对恶行的界定也有很大差异。可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