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一月, 2024的博文

灵山居士:无超人类生命论

我年轻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热衷于告诉每个对佛教感兴趣的人佛教是无神论,告诉别人佛教不臣服于任何世间神灵,告诉别人佛陀只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就解决了一切问题达到解脱。但是后来我就很少这么干了。因为随着对自己身心观察的深入,我慢慢发现我之所以喜欢这么干完全是我执的一种延伸,深层次的动机是我想向别人展示佛教与其他信仰的不同,想告诉别人,佛教并非他们所想象的那样,进而证明我并非他们所想的那样。只要你还存着想要证明自己的心,那意味着你还受控于“自我”,还在继续玩“自我”的把戏。看上去你是在介绍佛教,其实你是在证明“自我”。而且用无神论来形容佛教并不贴切。佛教只是不信仰一般所谓的神,并非否认他们的存在。 还有一个原因是我注意到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大部分人类并不关心你所说的无神论和他们概念里的无神论之间有什么差别。他们也并不急于搞清楚这些。对他们来说,他们听到的是:佛教和现代社会大多数人一样认为超人类生命并不存在,认为神话和超自然现象都是骗人的。 作为修行者,其实大多数时候你不必刻意强调佛教是无神论,因为聪明的人并不多,大部分人并不能正确理解你所说的无神论和他们之前知道的无神论之间的区别。对他们来说,他们就只听到了无神论。 本文于2024年2月1日首发。图文版权属灵山居士所有。 本文于 2024 年2 月1 日首发于灵 山居士微博及其他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版权声明:所有灵山居士文章简繁体、中英文及各语种版权归“灵山居士”所属的自然人所有。请尊重版权,出版社 、媒体 或个人 (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媒体,网站,个人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纸媒)如需 使用请先获得灵山居士授权。不得对文章进行任何修改(不得修改的范围包括:作者名,标题,正文内容,以及标点符号)。我们保留一切法律权利。   

灵山居士:什么是判断比较

以前我看到有个人問钦则人波且:“如何用清淨的見地去看周遭的人和事物?”钦则人波且的回答是:“減少你的判断和比较。”问的人大概觉得自己已经得到了满意的答案。 但是问题是:如何才能减少判断和比较?这不是吹头发或是喂猫那么简单的事。不是你想减少就能减少。假如你没有真正的老师指导没有过长期正确的修行,你甚至根本都无法意识到自己在判断和比较。你的二取习气一直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高速运行,你一直在对所有的事情做判断比较,但是你自己完全不知道。在这里 “ 判断 ”“ 比较 ” 指的可不是区分两种牌子的洗发水哪种更适合你的发质,而是看到事物听到事物感知到事物抓取解读贴标签的过程。也就是你看到一瓶洗发水判断出它是什么的短暂过程——这个过程短到你根本意识不到。所以,你需要很具体的长期指导和帮助。但是大多数修行人所欠缺的就是这种长期的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2024 年 1 月 28 日首发。 本文于 2024 年1 月28 日首发于灵 山居士微博及其他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版权声明:所有灵山居士文章简繁体、中英文及各语种版权归“灵山居士”所属的自然人所有。请尊重版权,出版社 、媒体 或个人 (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媒体,网站,个人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纸媒)如需 使用请先获得灵山居士授权。不得对文章进行任何修改(不得修改的范围包括:作者名,标题,正文内容,以及标点符号)。我们保留一切法律权利。   

灵山居士:从那些造成你痛苦的围墙中走出来

在大约二十年前,我还在上小学,每一天我都要在学校和家之间走来走去。那时候的我是个非常讲究衣着的人,我被公认为是全班最干净的学生,这项殊荣加深了我的执著(假如一个人对你说:你真性感。你是不是会继续打扮以便获取更多的赞誉?),在我出门之前假如发现我的衣服上有一点脏东西的话(比如刷牙时不小心滴在胸口的牙膏),我就会坚持换掉那件衣服,即使不能换掉我也要把它彻底擦干净才会走出去。我不能想像穿着那样的衣服去上学别人会如何看待我。那时候我把这件事看的很严重。 那时候的我还有很多其他类似的习惯,比如我不能容忍自己头发乱糟糟的出现在学校里。我总是把它们梳的整整齐齐。 不过在十几年后的今天,情况有所改观,我可能不洗脸不照镜子就跑出去买东西,也可能穿着一双拖鞋行走江湖,可能把一件衣服穿上几个月。对周围人的观感毫不在乎。在我的屋子里,你几乎无法找到一把梳子。 相对于十几年前的那个人,这似乎是两个人。十几年前的我会对现在的我感到触目惊心。 事实上,即使你把牙膏涂在脸上也未必会有人真的去注意你,更不用说仅仅是滴在胸口的牙膏。而你却在为这个烦恼担心。 这件事可以说明一些东西,这至少可以证明一个人可以变的连自己都认不出来。还说明我从某种观念里解脱了出来,也可以说,我越狱成功。很遗憾,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这样,我的母亲每次看到我穿着一双拖鞋提着公文包就会变得歇斯底里,她认为我不应该穿着拖鞋提着公文包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这非常不和谐,会有损我的形象。她至今仍旧坚持己见,这说明她仍旧还在狱中。 不止是我的母亲,还有很多其他的人。他们也都身陷狱中,他们被自己的观念想法包围着无法突围。所以当我不打算照我母亲说的做的时候,她就会生气。 佛教认为我们每个人都被无明囚禁,我们执著很多东西,我们会认为穿着拖鞋打领带是不雅的。我们还会认为红色的上衣配蓝色的裤子是非常不搭调的。当然,你不能说时裤子或者拖鞋造成你的痛苦,只是你对红色上衣不能配蓝色裤子这一观念的执著造成你的痛苦。事物并不总是照你想像的方式出现。你期待出现一只兔子,但是出现的可能是条鳄鱼。 我相信你目前也一定有着类似的各种执著,比如你不能容忍某人上班的时候哼歌,也不能容忍那些超越你的道德观的行为。你甚至不能容忍那些在你看来笨手笨脚的人操作你熟悉的机器。你还会执著于你老公回家的时间,假如他在该回来的时候不回来,你就会焦虑,痛苦。我知道很多女人每天出现在众人之前都要

灵山居士:你是否正在和自我和平共处

有这么一种佛教修行者,在他们那里,佛法与老师并不是作为传统的降服自我的工具而存在,他们被赋予了与传统意义完全相反的使命。 也就是说,老师在他们那里成为了自我的帮凶。他们和自我签订了长期的和平共处协议。 当然,出现这样的状况显然并非那些老师的本意,因为他们之中有些人是非常优秀的,但是你必需了解的是,即使是非常优秀的老师,也不能保证他的每一个弟子都是优秀的。 上述的感慨来自于我和某位老师的弟子的接触,这位老师非常优秀,但是弟子并未继承老师的任何优点。 我注意到,在她那里,老师的作用类似于一根胸针,一件新衣服,或者任何可以吸引别人目光的东西。他们告诉你: “ 我的老师是xxx ” 的时候的心态和你在社交场合对某人说 “ 我最近准备再换一辆帕杰罗跑车 ” 并无二致。 她只是想向你传达这么一种讯息:她有一种好东西,而这种东西恰恰是你所没有的。这让她感到优越感。 如果你也曾经有过类似这样的心态(或许你现在就有这样的心态),那说明你的修行步入了危险的区域。你会把任何攻击你的 “ 自我 ” 的方法转为自我的帮手。例如,你告诉别人:我现在在修大圆满正行。可能只是为了获得别人羡慕的目光和尊敬。这足以把你所有的修行彻底毁掉,因为你会把一切修行变成我执的工具,而且是悄无声息的转变。 你会认为自己一直在修行,事实上,你只是在修行我执。你布置佛堂只是为了向那些去你家的人显示你的与众不同的审美情趣,你在公共场所念咒只是想让众人认为你是一个精进的人。你所做的任何看似修行的举动都被巧妙的巩固自我。你的修行在为自我效力。他是鼹鼠。 基本上,佛教的所有方法都是在以各种方式攻击弱化你的我执,但是如果你落入了前面所说的陷阱,它们就会和你的 “ 自我 ” 和睦相处。你似乎是在修行,但你的自我一点也没有被削弱。你还是和以往一样容易被激怒。 这样的修行不能被认为是成功的,虽然看上去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和谐,你甚至不用和自我厮杀,因为你的修行已经和自我私下妥协。你的 “ 自我 ” 允许你做任何看似修行的事情,你可以去念咒,可以去拜佛,可以去打坐,可以去听法,但你的自我丝毫没有受到任何打击,它甚至会鼓励你这样去做,因为这样他会更安全,它获得了更加隐蔽的生存方式。 你可以检查一下自己,是否正在和自我和平共处?你的修行是否对自我造成了威胁?还是已经被自我收买?这并不难观察,如果你想的话。 不过通常你不想,你喜欢那种和自我和平

灵山居士:逻辑与超越逻辑的逻辑

逻辑来自于人类的虚构,来自人类社会的生活经验,来自于假设。它是建立在虚构之上的虚构。但话虽如此,我们依然需要逻辑,因为它绝对重要。 我们的生活和修行都建立在虚构之上,我们活在虚幻之中,认假为真,且活得极为严肃。在我们证悟一切都非实存之前,逻辑是我们的必需品,缺乏逻辑会让我们的生活一团糟,也会让你的修行一塌糊涂。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都存在着两套逻辑,一套是普通逻辑,一套是超越逻辑的逻辑。悲剧的是,这两套逻辑之间并非泾渭分明,它们被同时推送给社会大众。举例而言,在佛教里,你有时候能看到佛陀说要行善积德,要关爱他人,要修习禅定;但另外一些时候你却看到佛陀说:一切都是虚幻的,并不存在什么功德,也没有什么人在禅定,甚至连“自己”“他人”也都是我们虚构的概念,实质上,并没有任何不变的东西可以被称为“他人”。这就是两种并行的逻辑。在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历史中,这两种看似矛盾的逻辑一直都同时存在着。我们同时能看到读到这两种逻辑,但是对大多数人而言,要厘清这两种逻辑分别是什么意思分别适用于哪些情况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因为第二种逻辑的存在,第一种逻辑经常面临被冲散、被搅乱、和被干扰的命运。因为第二种逻辑的存在,第一种逻辑经常被削弱,所以中国社会里有很多人有严重的逻辑缺陷,这让他们看起来远没有西方人那么有逻辑。 有时候我会略微有点同情生活在东方社会的大众,那是因为他们出生在世俗逻辑和超世俗逻辑并存的社会,在这里出生、在这里呼吸、在这里结婚、在这里同时接受两种逻辑,这就像一出生就被授予最高智慧的教导,显然这不是初生婴儿所能承受的,他们很难理解这些复杂的智慧,所以他们很容易因此而变的逻辑混乱甚至完全没有逻辑。还有一些时候我则为他们感到庆幸,因为出生在东方社会,能够从小就接触如此复杂的智慧(在其他文明里,你很难找到“得即是失,失即是得”这样的复杂逻辑。在他们那里,得到就是得到,失去就是失去,没有什么得到就是失去。)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即便暂时不能承受,这也让他们具备远超西方社会的领悟基础。就像是有时候我看到那些根器不够完全不能了解金刚乘奥义的人,也被授予灌顶,起初我并不能理解这样的行为,后来我慢慢开始理解,即便他不能理解,即便他下地狱也好过他完全没接触过这种殊胜教法。 从短期来看,第二种逻辑的存在,在大多数时候对大多数人而言并非一件幸事,因为很少有人能正确应用它。不要说能正确应用它,连正确理解它

灵山居士:贪婪与罪恶

从有人类以来,商品贸易就一直存在,从远古的以物易物到现在的现金支付宝,人类经历了古代商业模式到现代商业模式的巨变。虽然都是商品交易,但是现代商业模式和古代商业模式完全不同,他们所带来的结果也完全迥异。现代商业模式诞生于西方,根植于西方价值观。在唐宋时期,大规模生产设备尚未出现,也没有系统性的生产工厂,因为缺乏现代工业生产力的加持,商品制作过程缓慢,同时因为运输力的匮乏和缓慢,货物供应并不丰富,很多在今天看来稀松平常的东西那时候只有皇族和达官贵人才能品尝到。所以,在这种商业模式之下,民众的贪欲不会被大规模唤起,那时候商贾也很少能累积到现代商业巨子所积累的财富,因为缺少宣传途径,他们没法让全世界都来购买他们的商品。这让他们的欲望无法肆意伸展。今天很多人庆幸于自己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这让他们和他们二百多年前的祖先们不同——他们从未见过地球另一端的水果和鞋子——但同时这也让他们的欲望变的前所未有的高涨。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很多从事商品交易的人都只是想要糊口,他们从不奢想自己能赚到几千亿美金。现代商业模式的诞生和技术的发展为这种远超个人需求的欲望提供了可能性和跳板。当每个人都想成为亿万富翁的时候,对世界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事实上,这让我们面临很糟糕的环境。 从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开始逐步转向物质主义。当人类社会中的大多数人相信拥有的越多越幸福的时候,现代商业模式也就应运而生。时至今日,我们在手机上点几下就能购买到世界各地的商品。现代商业体系所建立起的高速运输体系,让埃塞俄比亚的咖啡和新西兰的佳沛金果都变的唾手可得。有人说我们处在人类有史以来商品最丰富的时代,但同时这也是人类贪欲最炽盛的时代。 现代商业模式的出现让商品供应空前丰富,让少数人得以积累巨量财富,但它同时也激活了无数人贪欲,引发了无数的罪恶。现代商业模式同时激活了商品提供者和商品购买者的贪婪。因为双方都信奉物质主义,都相信物质所能带来的幸福,所以,他们都拼了命往的往家里搬东西——从卫生纸到除臭剂到镀金马桶——为了能购买到更多的别人的东西,卖家必须卖出自己的东西换取更多的利润,为了能卖出自己的东西,他必须让社会大众相信,假如你不买他的东西,你就会变的非常糟糕,你会衰老,会得病,会像个土包子一样对男人毫无吸引力。为此他必需说很多很多谎,必须绞尽脑汁去制造需求。假如他是一个药品制造商,为了让自己的药卖的更畅销,他不会

灵山居士:每一个众生都只能是他所呈现出来的样子

你会去责问牛为何不跳舞吗?你会因为雨水只往下流而不往上流生气吗?你会怪罪猫咪为何不直立行走吗?当牛没有如你所愿去跳舞猫没有用两只脚走路你会因此而生气愤怒吗?除非你是疯子或是嗑了药,否则你不会想要让牛跳舞,不会质疑水的流向,不会像偏执狂一样坚持猫咪不应该像现在这样用四条腿走路。 大多数人不会为了猫没有站着走路而生气,但他们会为了别的事情生气。我们生气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认为应该发生的没有发生,不应该发生的却发生了,(这种想法相当狂妄,因为这样想意味着你认为自己知道世界是如何运行的,你认为自己知道世界的运行方式,但现在世界没有按照它该有的方式在运行,所以你很生气。但这只是你的妄想,世界从来不会按你想象的那般运行,大多数人其实对世界如何运行完全无知。如果我们不知道世界如何运行,不知道每件事物的缘起,我们怎么能说它是该发生还是不该发生的。)我们把所有不如意不顺心的事情都归纳为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但是没有事情是不应该发生的,假如一件事情发生了,那它就是应该发生的。假如你有佛的神通,你就能看到完整的因果链,能看到每件事情的全部的因和全部的缘,能看到所有的隐性因缘和显性因缘,你就不会觉得有 “ 无缘无故 ” 发生的事,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 作为普通人,你会为了外卖吃出一根毛而生气,会为了一道题怎么教小孩也不会生气,会为了早上出门穿错了袜子而生气。你以为你为之生气的那些事和因为猫没有直立行走而生气是不同的事吗?它们其实完全是同样的事。我们认为某人不应该这样,不应该连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不应该拿错手机,不应该什么都没准备就上手做,就像是认为猫不应该用四条腿走路认为树不应该因为风的到来而摇摆一样。从证悟者的角度来看,你对着某人的言行生气和你怪罪太阳为何升起又为何落下是一样无聊可笑,因为一切都只能是这样,一切都不能不是这样,无数的因和缘让他这样,所以水会往下流,风会让树轻轻摇摆,孩子怎么教都教不会,当一张纸触碰到火,边缘就会迅速蜷缩变黑化为灰烬。一切都是本该如此,没有什么是不该发生的,从因果上讲,不该发生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事物呈现出的就是它应该的样子。每一个众生也都只能是他所呈现出来的样子。所有的事物都是如此,就是这样。 灵山居士写于 2024 年 1 月。 首发于 2024 年 1 月7 日。 本文于 2024 年1 月7 日首发于灵 山居士微博及其他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灵山居士:动机与面具

有时候我们需要追问一下自己的动机,因为我们的动机往往并不象我们所宣称的那样动人。我们会被自己的动机欺骗。通常我们愿意表现出来的动机都是带着面具或者经过修饰的(当然,这种修饰可能在你完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进行)。但是假如你摘下那个面具,你会发现其实它并非你所认为的那样纯洁。 我们的自我是娴熟的面具制造师,他惯于在我们没发觉的情况下为我们的动机戴上体面的面具。比如我们可能因为对某人比较嫉妒而去给他提意见,你可能会告诉自己:这样是为他好是为了让他发现自己的缺点。并且让自己相信这是真的。但是假如追查你的动机的话,你会发现事实上你只是为你的嫉妒戴上了一个比较友善的面具而已。 这说明你在和自我的角逐中已经败落了一阵。当然假如你追查下去的话,你会发现你之所以这样做的幕后主使是嫉妒而已。 不过有时候我们并不愿意去追查,因为那会让我们不舒服,我们并不希望和真实的自己面对面,你更愿意看到戴着面具的你。 但是假如你进入佛法的修行,你就会被要求面对真实的自己,你会被要求摘下所有的面具,面对自己的内心,你不能继续欺骗自己。你必需诚实的面对自己的每一个念头,以及他的始作俑者。也就是说,你必需追踪每一个念头的来源,假如你花点时间的话,你不难发现所有的念头都是源于贪嗔痴,而贪嗔痴又源于执著一个并不存在的自我。 假如你发现自己有了不好的念头,你要做的不是给他戴上面具涂脂抹粉,然后努力让自己相信这个念头其实是个好念头。这样的粉饰其实起不到太多的作用。他只会让你变成一个伪君子。 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他要面对的是真实的自己,他敢于面对自己的每一个不好的念头。假如你总是掩饰自己的不良动机,那么你就永远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你会认为自己做的很好,很不错,你没有任何问题。 我们要知道的是,我们的自我会欺骗自己,假如可以的话,他会在一切事情上偷梁换柱。但是假如你注视着自己的心,他就没有太多的机会,这就好比你盯着小偷,小偷就没机会对你下手一样。 因此我们有必要看着自己的心,每一个起心动念,以及它背后的主使者。在开始的时候你可能觉得这很麻烦,会耽误你很多事情。但是如果你付出一定的时间,他就会带给你莫大的好处。事实上,有很多其他事情同样麻烦,比如吃饭这件事就很麻烦,每天要进行三次,吃完之后还要把这些东西排泄出来,不是很麻烦吗?但是你从不抱怨吃饭,那是因为你知道吃饭的好处,假如你知道看着你的心的好处,你会很乐意去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