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过去金刚乘大师们的说法,金刚乘是一门改变感知的艺术——是改变我们对世界、对自己、对万法的感知的艺术。每次当我说到金刚乘是改变感知的艺术,就会有人问:我不懂为什么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感知?改变我们的感知有什么好处?我们现在的感知有什么问题吗?首先要说的是,这是个好问题。好问题的特征是它总是能引发很多有意义的思考和讨论。(这些思考是我们通往实相的必由之路。)这次也不例外。先让我们想一下我们的痛苦是怎么来的?你有思考过你的痛苦是什么造成的吗?我肯定你思考过。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被痛苦所困,我们对痛苦一点也不陌生,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各种痛苦,我们想要的东西得不到,不想要的却扑面而来,我们试过很多方法想要避免却总是徒劳无功。我们也尝试过分析它,但是按照我们惯常的思维模式,我们的思考不会让我们找到真正的原因,我们会把自己痛苦的原因归罪于其他人,我们会认为痛苦是别人造成的,会认为是某个人某件事造成的,是原生家庭或是性别歧视甚至是川普政府的冒进政策造成的。反正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兼具了自我保护和自我证明的想法。这种想法聪明又巧妙地推卸了本属于我们自己的责任,把罪魁祸首引向一个根本不可能被我们找到并征服的目标。这种把痛苦归罪于外在事物影响的想法在20世纪和21世纪都得到了最普遍的推广,被社会大众普遍接受,盘踞在每个人的大脑里。每个人都在按这种思维方式寻找自己难受的原因,从大的方面来说,他们会把原因归罪于资本的贪婪,归罪于移民政策,归罪于通胀和老板的压榨。从小的方面来说,他们会把原因归罪于对方没有在认真听自己讲话,没有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没有每次刷完牙都把牙膏放回原位,以及没有付出与自己等同体量的感情。从十九世纪早期开始,美国人就在尝试对抗各种他们所认为的导致痛苦和不公的原因,标志性事件有波士顿印刷厂罢工普尔曼大罢工,直到今天很多人依然认为自己的痛苦是这些贪婪的人造成的,并且依然在为此努力着,所以你依然能看到美国大街上很多举着牌子表达愤怒的人。除了想要从资本家手里夺回本属于自己的东西,他们还发明各种制度和诸如自动咖啡机、叉车之类的东西以规避可能出现的痛苦。而针对他人的期待和改造,这种个体之间的拉扯和互相改造,人类历史上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我相信在迦叶佛时期我们就是这么干的,在龙树和无著住世的时候也是这么干的,所以在川普时代我们也会如此。这就是我们普通人去探索痛苦的结果,我们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罪于其他的人和事,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是这些外在因素造成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想要改变别人、改变外在的环境,我们这么做已经很久了,但是却收效甚微。我们不会认为是因为自己没找对方向——因为我们能看到的所有人几乎都是这么干的——我们会以为是自己的问题,是自己做得还不够,是自己得到的还不够多,所以我们只能让自己继续这么做,继续去和他人去和世界作战。
依照佛法,我们所有的痛苦都不是别人造成的;依照佛法,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是由自己错误的感知造成的。释迦牟尼佛在证悟之后说的第一句话是:“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句话非常非常深奥。我们大概不要指望自己能在短期内搞懂它的意思。但是我们可以稍微解释一下什么是妄想。基本上,我们可以把妄想理解为把事物本不具备的特性和标签贴在事物上面,就像是你认为这是黄色的便签,但是无论是黄色还是便签,都不是它真实的样子(它当然也不是纸)。它真实的样子离于言诠无法思议,而黄色和便签完全就是我们贴上去的人造的概念,和它本身毫无关系。更进一步地讲,其实就连我们贴标签的那个事物也没有一刹那是我们以为的那种存在,它完全不是我们认为的那种存在,但我们认为它存在。我们认为它存在,认为它们存在,我们不但认为它们存在,我们还给它们贴标签,把它们分成好的坏的、大的和小的、有用的和没用的、美丽的和丑陋的、自己人和非自己人,就是这种错误的感知让我们深陷痛苦,让我们不得自由,让我们想要快乐而不得。所以,现在明白了吗?为什么我们要改变感知,那是因为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来源于我们对世界错误的感知,这种错误感知盘桓已久极其坚固,要改变它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据说当释迦牟尼佛刚刚证悟的时候,他觉得要让世人理解他所证悟的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他想不出怎么做才能让世人挣脱如此庞大而坚固的幻象去了解那无法言喻的实相,所以他打算独自在林中终老。但是后来在梵天和其他一些伟大神灵的劝请下,他放弃了独自隐居的想法,开始传播他所证悟的法。从四圣谛开始,一直到最高深的大圆满,他设计创造了无数种方法和理论来对治和瓦解我们的无明和那个坚固的自我体系。
在所有的这些用来瓦解幻象的方法里,金刚乘的观想自他为本尊是其中最巧妙的方法之一,观想自他为本尊不是要我们强行把一只猫想象成一只海豹。而是因为它其实原本就是海豹,从来就没有是猫过。《冰川时代2》里有一只母长毛象,因为它是被负鼠养大的,所以她一直都以为自己是只负鼠,如果发现天空有老鹰在盘旋它马上就会像负鼠一样倒下装死以躲避老鹰的攻击,所以,你能理解这个故事和金刚乘的关系吗?它是负鼠吗?它当然不是,它本来就是长毛象,只是它生活在全都是负鼠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告诉她她是负鼠,都在教导他负鼠的生活方式,所以它才以为自己是负鼠,它本来就是大象,不是经过观想之后才变成的大象。只是它以为自己是负鼠。所以她只需要习惯自己是大象,耗尽以为自己是负鼠的习惯即可。在这里,负鼠是捏造,而大象则是实相。这就是金刚乘观想自他为本尊的原理。因为你本来就是佛,不是观想后才变成佛。现在我们就是那个以为自己是负鼠的大象,因为我们所接收到的几乎所有信息都在证明我们是负鼠,所以我们不会怀疑自己的感知,我们相信NASA和《柳叶刀》告诉我们的,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大脑,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的认知,相信自己的判断,所以我们经常会陷入到各种和他人的争论中去,其根源就在于我们对自己感知所知的无限信任。你或许会怀疑超市里的有机食物是不是会造假,会怀疑自己的病情是不是被夸大,怀疑自己刚才是不是有点热情过度,怀疑纳西姆·塔勒布的激进观点,但你不会怀疑家里的猫是否是猫,不会怀疑蓝色是否是蓝色,不会怀疑停在小区门口的那辆黄车是否是车。因为这不属于我们会怀疑的范畴。(这是那些大成就者,像是更敦群培或是米勒日巴、菩提达摩他们才会怀疑的东西。)但是依照佛教,我们所有的感知都是基于错误的认知。依照佛教,猫从来就不是猫,车也不是车,NASA也不是NASA。这些我们从不怀疑的东西才是我们最应该怀疑的,
很多人没有任何的准备就急匆匆地闯进了金刚乘的世界,他们接受了灌顶,接受了口传,开始修持这些需要接近佛的见地才能正确理解正确兼容的法。但是他们却没有接近佛的见地,他们没有佛的见地,没有显宗的基础,更可怕的是,他们还没有传统文化的基础。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强势的西方文化入侵了几乎所有的东方国家,让所有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体系都变得奄奄一息。我记得有一年钦则仁波齐想和他的学生们讨论一下庄子,但是却发现这些人里没有一个人读过庄子。生活在现代的人类大概很少有人会认为庄子或是孔子的价值超越卡耐基。所以他们没有读过庄子,也没有学习过显宗理论,他们读的都是《人类简史》或是《The Body Keeps the Score》这样的书,我接触过的很多学习金刚乘的人,他们应该没人会去花时间读《论语》《庄子》这样的书(他们都沉迷于空行教法或是贝马林巴),他们其实连显宗都看不上。他们觉得自己接触的是最高深最直接的教法,他们不觉得自己需要这样的低级知识。这当然不是事实。事实上,这些理论储备的缺席让他们理解净观显得极为吃力,让他们的修行完全没有落脚处。对于深受西方科学头脑训练的人来说,他们大概很难理解为何一切都是你的心的投射,很难理解为何一切都是本尊,为何蓝色从未存在过,他们的世界被时间和空间切割成小块,被数字所替代,被概念化数字化,被各种大小远近长短框定,所以他们不太容易理解那种毫无遮挡的实相。如果你有很好的显宗基础,如果你对大乘佛法非常精通,你有很好的大乘基础,那么这些对你而言理解起来相对要轻松的多。但是因为大多数进入金刚乘的现代人都严重缺乏显宗基础,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传统文化也几乎完全缺席,他们的头脑里充斥着算法互联网科普伪心理学伏尔泰和各种化学方程式,这些都在阻止他们建立起真正的净观。以前我经常对学生说,如果你真正了解了净观,你其实已经完成了百分之八十的金刚乘的修行。无论是大圆满还是生圆次第的修法,都建立在对净观的充分了解上。我不太能想象一个不懂净观的人该如何修行金刚乘。但是有很多人就是这么修行金刚乘的。他们完全不懂显宗,也没有大乘的基础,但是却在用他们极为西化的理念在修习金刚乘。如果你是一个坚固地认为万法是真实存在的人,是一个认为自己的感知无比真实的人,是一个被化学进化论牛顿第二定律和欧拉恒等式紧紧捆绑的人,你认为每一件事物都是自己所认为的那样,认为现在是21世纪的二十年代,你是个已婚的人类,你有个热爱购物和吵架的太太,你相信大数据,相信黑天鹅理论,你坚定且毫不怀疑自己的认知。如果你是这样的人,你就很难进入到金刚乘的修行。像这样的人大概会把观想自他皆为本尊理解成某种远东边缘文化对世界的奇怪定义,是一种异域风情的体现。金刚乘的很多西藏式外观和仪式更是加深了他们的这种认知和印象。事实上,金刚乘教法完全无关地域,它不属于任何文化,不属于任何民族,它只涉及实相的认知方式。只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它经常被和文化捆绑到一起才造成各种误解。对于我们这种深度染污的人,我们被各种知识概念捆绑,我们认为微软公司、萨克斯管和王家卫都是真实的存在,所以我们很难理解为何你和你正在喝的汤以及汤匙都是本尊。我们被教育我们是人类,是碳基生物,汤匙是瓷的,而汤则是水和骨头、盐以及各种佐料的综合产物,所以,它们和本尊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我们要把它看成是和那个挂在墙上的愤怒本尊一样的东西?我们会有这种疑问。我们有这种疑问是因为我们一直被教导的是那种对事物最肤浅的认知,而我们早已习惯于这种对事物最肤浅的认知。我们止步于此,止步于对事物的标签化认知,我们从未想过一个柠檬可能包含着十万个宇宙。这种标签化认知提供给我们识别事物的基本方法,却让我们距离事物的实相越来越远。我们被错误的感知包裹驾驭了很多年,所以,我们会认为事物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那个样子,柠檬就是柠檬,狗窝就是狗窝,这一点也不奇怪。但是如果你曾经累积过很大的福德,那些福德会在某个时刻在你内心萌动,会让你开始怀疑这一切,你会对自己的感知有一些怀疑,你会怀疑它们到底是什么,你会想要探究事物的真相。你不会对大众的公认的感知俯首听命。有些流行的观点认为这些都是无用的事情,都是形而上的事情,是哲学家应该操心的事,对我们的实际生活毫无帮助,所以不值得我们花时间去探究。我承认探究事物的本质远没有研究未来十年如何投资理财更具诱惑力——后者能带来更加直观的利益。但是基本上,如果你有远见和某种程度的福德的话,你会同意这是你唯一可以避免痛苦的方法。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来源于我们对世界错误的感知,因为世界是由我们的感知构成的,我们的各种感知一起参与打造了我们的世界,由于它是由各种错误感知所组成,所以,它就不可能对,它所衍生出来的各种理论就更不可能对,因为它们都是建立在你认为自己和柠檬和榨汁机都是真实存在的错误假设之上的。所以,我们吸食咀嚼的全都是这种理论,我们又怎么可能在这里正确愉悦地生活?我们的错误的感知组成了我们的世界,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各种生活逻辑。因为它是错的,所以,它就必然带来痛苦。那些对世界有错误认知的人,像是征服者威廉或是伏尔泰、德勒兹和Leah Halton这样的人,他们一直在和大众分享他们对世界的看法,这造成了更为普遍广大的痛苦。
你知道吗?当你坐在这里,认为自己是真实的存在,认为万法是真实的存在,你的痛苦就开始被制造出来了。你认为自己啃食的鸡腿、屁股下的椅子和脚下的羊毛地毯都是真实的存在,你对万事万物的定义和认知互动共同组成了一个极为庞杂繁复且具有非常真实体验感触感的貌似真实的世界。这个虚幻世界在我们这个星球上至少有八十亿的支持者——他们都毫不怀疑它的真实性。这个世界牢牢糊在你的脸上,封闭你的感官,接管你所有接触到的色声香味触法并对它们加以解释,让你无法感受萃取到任何一点真实。金刚乘的任务就是粉碎我们的这些认知,粉碎我们认为长筒袜袋泡茶和F‑35 Lightning II都是真实存在的错觉,这是相当艰巨的任务,也是非常令人望而生畏的任务。你如何让一个人明白他正在喝的咖啡和他自己其实都是佛的坛城?都是文殊菩萨。不是理论上明白,是完全信服,毫不怀疑。这是相当有挑战性的工作。相比之下,你让他相信大便可以吃可能还更加容易些——毕竟这还在常人可思维理解的逻辑范围内。而咖啡是文殊菩萨?这几乎是在挑衅我们所受的所有的教育。所以,这非常不容易。你需要极大的福德和长期的修行韧性才可能做到。如果你能看到过去的祖师们是如何一点一点改变他人的感知,让一个人从认为万法皆真到了悟万法皆空,你就会对他们生起无比的敬意。你看到他们针对各种根基所设计出的成千上万条道路,从挑水舂米到供养一千盏灯,到持咒打坐到牺牲休息时间去做一些看似毫无意义的事。你能看到他们是如何一点点瓦解我们对世界的错误感知,带领我们接近实相,你就会知道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耐心。当然这不是单方面的努力就能做到,除了老师,学生也必须付出巨大的诚意和长期的互动。真正的依师修行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训练,而不是一般所理解的单一的理论传授和实修,在真正的以师为道里,老师和你的任何互动都可能是在敲击你的轮回之盘,直到有一天它出现了一道裂痕。很多人因为不懂修行,他们会浪费掉很多修行的机会,他们会把修行理解成单一的理论教授和实修。很多人臆想中的修行就是老师传他法,他回去好好修就OK了。但是修行哪有这么简单?我再说一遍,真正的依师修行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训练,需要长期的互动,但是大多数人都没机会真正进行这种全方位多角度的训练,因为缺乏互动的经验,即便是遇上了他们也反应不过来。他们会错过很多真正的修行而把重点放在那些不重要的但是他们认为的修行上面。他们不知道佛法的玄妙,不能领会上师的手法,有时候你以为的日常,其实是是修行,你以为的修行可能只是在增长你的自我。有个人跟我说,他去拜访自己的老师,那一整个下午,老师都在忙,都没有和他说一句话。他坐在那里一下午,没得到任何开示。他觉得自己是白跑了一趟。因为他的福德不够,所以他把一个修行的机会错过了。如果他有足够的福德,那个下午就是个美丽的下午,老师没有说一句话,这本身就是很伟大的开示和加持。你以为你们之间必须要做点什么,必须要念点什么,必须要把他的手放到你的头顶加持,才没有浪费此行。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因为你认为白跑了一趟,所以你就真的白跑了一趟。如果你懂得如何修行,你坐在那里也是功德,不需要他和你说话,不需要他把眼光投向你,如果你能欣赏这一切,这一切就都是功德,都是瓦解你凡庸显现之行。我所谓的全方位的训练并不是说你会在凌晨四点被叫起来修法或是给大家准备食物,而是说你能正确理解上师的一切言行,能利用一切时一切处修行,如果你能做到,那么每件事每个念头都可以成为你观照自己自私习气执著点的契机。有时候,我们可能需要去做点什么,需要去准备食物,需要给佛像掸灰,需要给上师擦鞋,但另外一些时候,大家什么都不做一起看着太阳下山也是训练。这样的训练检验的对象可能是你的耐心和信心,瓦解的是你对修行的错误定义。
对百分之九十九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而言,净观都非常不容易被理解,因为它和我们的直接体验差距极大,和我们习惯的事物几乎截然相反,又几乎完全脱离了道德伦理体系和我们日常所习惯的一切可用来互相支撑互相关联互相映照的理论。所以它非常难以被理解,非常难以被我们狭隘的心所接受。它解构了大小、解构了距离、解构了时间和空间、解构了内外、解构了数字、解构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解构了你认为存在的每一件事物,让一切看似风牛马不相及的事物全都变成本尊,变成了空性与光明。要理解净观首先要先理解万物皆是自心的投射,皆是你的造作。我不是在说,你的心创造了万物,我是在说,你感知到的万物是由你的心创造,而你的心会如何定义事物则取决于你日常受到的各种影响和教育。即便是同一个东西,我们对他的感觉也完全不一样,但是通常我们都会同意猫是猫。但是对它是个什么样的猫,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这恰恰证明了你感知的猫只是你感知的猫。证明了我们只看到了自己感知的猫。这就是净观的原理。我们都只看到了自己染污的投射。从金刚乘的观点来看,认为一只猫是猫和认为它是金刚瑜伽母相比,后者其实是更为真实的认知。只是我们都习惯了认为它是一只猫,所以,这种金刚乘的认知才显得尤为叛逆。但是对金刚乘大师而言,认为它是猫才是奇怪的想法,因为它不曾有一秒钟是你所认为的那种存在。它从来就不是一只猫,从来就是金刚瑜伽母。如果你能理解金刚乘的这种理论,能承受这样的理论,能接受它从来就是金刚瑜伽母,你就能慢慢把同样的认知扩展到一切事物,从你的牙线到到黑格尔的书到你的念头,他们都是佛,都是本尊,短期内你可能不会习惯这样的想法,但是,如果你能持续下去,你慢慢就会习惯。仔细想想,我们对万事万物的认知也都是经历了同样的过程,经历了从不知道它是什么,到知道它是什么,到熟悉它,再到你都不用想瞟一眼就知道它是什么的过程。
所以,如果我们可以习惯猫是猫,那么经过训练我们就能习惯它是普贤王如来。基本上,这是同样的过程,如果我们能理解它是普贤王如来是金刚瑜伽母,就能理解一切事物都毫无本质,如果我们能让自己经常安住在这种认知里,那么我们定义一切事物、连结一切事物让它们互动互相证明造成轮回真实感的各种习惯就会开始崩塌,你的猫是普贤王如来,你的杯子是普贤王如来,杯子里的水是普贤王如来,所以就没有了你端起一杯茶喝了一口这件事。因为无论是你还是茶杯还是你喝了一口茶这件事都毫无本质。普贤王如来就是显现与空性的结合,就是界觉不二。你是普贤王如来,茶杯和茶也是,你们即不是一也不是二,即非一也非异。在这里,一切世俗的定义和逻辑都失去了立足之地,像是玛丽莲梦露、热力学第一定律、俄乌战争、Gemini 3和瑞典环保少女全都荡然无存。当你逐渐习惯了这些,能经常安住在这样的净观中,你就能理解为何密勒日巴不见一法,能理解六祖的本来无一物。一切显现都是显而无自性,没有马斯克的火箭,没有奔驰S-Class,没有你抿了一口热茶,没有早上的培根煎的有点硬,没有手机隐藏文件夹,也没有索尔·古德曼,没有人我,没有对立,没有没安全感,没有暴力也没有战争。基本上,我们是先有了我,再有人,然后有了万物,有了我喜欢的和我不喜欢的、我想远离的和我想亲近的,有了色彩有了大小有了贵贱有了高低,有了这些,痛苦就由此而生。
灵山居士写于2025年11月14日,首发于2025年11月20日。
本文于2025年11月20日首发于灵山居士微博及其他平台。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版权声明:所有灵山居士文章简繁体、中英文及各语种版权归“灵山居士”所属的自然人所有。请尊重版权,出版社、媒体或个人(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媒体,网站,个人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纸媒)如需使用请先获得灵山居士授权。不得对文章进行任何修改(不得修改的范围包括:作者名,标题,正文内容,以及标点符号)。我们保留一切法律权利。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