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萨降扬钦则人波且说,“每个人都是寂寞的,”他还说就连他自己也是寂寞的。我想我能理解他的这种说法。因为每次看到他在法会上众人围伺下的样子,我都感觉他是无比的孤独。
因为寂寞,我们想要寻求理解,想要找到一个能对我们的感受感同身受的人。这源于我们最深层的自我证明需求,我们需要他人来证明自己。但是因为每个人都受制于自己的业力和显现,所以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找到真正能和我们感同身受的人。如果一个人表现的对你的感受非常能够感同身受,那么如果他不是已经成佛(只有成佛的人才能真正知道别人的感受),就是他想要从你这里得到点什么,所以他是在努力假装自己能够对你的一切都感同身受。因为这种最深层的需求,我们会不断地寻求那种能够证明自我的关系,我们结束了一段关系,再开始另一段关系。有时候还会同时保持好几段关系。但是因为我们对世界缺乏了解,我们想要的是对方根本就没有的东西,所以每一段关系最后都会被我们搞砸,都会变得不堪。很多关系都是这样发展:在最初的时候,在你们刚认识的时候,你会误以为你们是一样的,你发现你们之间有很多共同点,譬如你们都喜欢宫崎骏的动画,都热爱张国荣,都曾在2008年的夏天去过厦门的鼓浪屿旅行,都憎恨集体主义和权威。你感觉就像是发现了另外一个自己,这让你惊喜不已,让你感恩生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你们关系的深入,你们开始发现对方身上和自己不一样的东西,你发现他撒完尿经常忘记冲马桶,发现他不爱换床单,发现他喜欢在卧室里吃东西弄的一屋子全是味儿,最离谱的是他居然还和老女人发暧昧短信,这让你无比抓狂。你努力想要扭转这一切,努力想要对方能够体验你的感受,努力想要让对方改变。但是对方已经在你这里得到了他想要的,现在他想要更多的,所以他已经无需伪装。至此,你的爱已经成为他的枷锁,你的爱让他窒息,让他想要远离。
因为我们对世界有着严重的误解,我们认为世界理应是我们所认知的样子。我们还有着强大的“自我”,所以我们会想要让所有人都顺着自己的意。除了爱情,我们还会在所有的其他关系上都存有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如果不抛弃这种幻想,最终这会让你把所有的关系都搞砸,会把爱变成恨,把友情变成陌路。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对他人有着过度的期待和幻想而未获满足,源于我们想要的其实是一个从未存在过的人。有人跟我说,她的爱人变了,其实不是他变了,而是以前他是在伪装,现在他不想装了。你对世界有着错误的理解,对世界有着超乎它所能提供的预设,所以你必然会遭遇挫败和痛苦。寂寞的意思是没有人能和你感同身受,你永远只能体验自己的体验,你无法和任何其他人真正分享。
大多数人对他人的恶意来自于他们最深刻的孤独,来自于寂寞,来自于他们未能遂愿,未能建立起可持续滋养“自我”的二元,来自于他们未能喂饱的“自我”。他们的身心未被填满,“自我”未获认可。所以他们开始憎恶世界,开始与他人保持距离。这很深刻。当你未能如愿,未能获取足量的心理和生理满足,当你的“自我”长期处于饥饿的状态,慢慢你就会对他人充满恶意。作为人类,我们会通过摄取色声香味触法来滋养“自我”,越是优质的色声香味触法需要投入的金钱和精力就越多,所以大多数人都不能如愿获取自己所需的色声香味触法,这就像是吸毒,你需要依靠这些来维持你对自己的认知,你必须不断摄入,才能勉强维持。而长期未能如愿摄入足量的色声香味触法则会激发出你对他人巨大的恶意和警惕。我们对世界的憎恶无不来源于此。我们对优质二元的需求是如此强烈,强烈到无论是爱情、佛法,还是亲情友情,最终都会被我们的“自我”用来填充“自我”,用来摄取“自我”之食。然而,这一切终归都是徒劳的。
灵山居士写于2025年9 月,首发于2025年11月2日。
本文于2025年11月2日首发于灵山居士微博及其他平台。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版权声明:所有灵山居士文章简繁体、中英文及各语种版权归“灵山居士”所属的自然人所有。请尊重版权,出版社、媒体或个人(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媒体,网站,个人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纸媒)如需使用请先获得灵山居士授权。不得对文章进行任何修改(不得修改的范围包括:作者名,标题,正文内容,以及标点符号)。我们保留一切法律权利。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