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一月, 2025的博文

灵山居士:鱼之德. 菩萨道

鲑鱼者,世称三文鱼是也。少时生于北美淡水河溪之中,余闻扶桑国及罗斯境内亦有。及略长成,即随众鱼顺流而入于大海,至壮年成熟时洄游。其洄游之路,常远至数千公里,由白令海北太平洋而至阿美利加,其中多有捕食者,多险多舛。至阿拉斯加,又多逆流,多瀑布浅滩,途中又有饥熊阻路,其于水中猎狩,洄游之鱼多葬身于熊腹,后能得以存活者,百中无一二也。幸存之鲑鱼,历经诸般凶险关隘, 皮囊皆破损, 终入于少时出生之河流,受精排卵,后气力耗尽,渐消沉,沉入湖底,为众水生物所食。观鲑鱼之鱼生,波澜壮阔,恪尽职守,虽知此去必有去无回,然义之所在,义无反顾也。 吾人观其行当敬其德也。 今之人,多受百家邪说加持,只顾自家之安乐,不管他人之死活,上无古人心怀天下济世安民之心,下无族群兴衰家族延续之忧,即家庭之小责亦不肯承担矣,鱼类尚知生子育女乃其天职,人不知也,遇之百般推诿,不愿为也;又有似人者,生子后挟子索钱财房车,皆人中狗彘,畜亦不为也。此等乱象,皆因有诸般邪说为其护法开道,令其父母皆束口束手。愚者谓其通透,只为己活,不为子女家庭所累,谓之真爱己也;智者只见其愚不可及也,其行坏人间诸法规,自之天职尚不愿为,于人于己皆无忠恪之心,只图现世暂时之享乐,然其乐亦不可长存也。为求享乐,又有以离婚为其谋财之道者,此等人逆天悖伦,所得唯火狱是也。余常与人言今世之人常有不如兽者,盖因诸兽中未有如伏尔泰西蒙波娃自命聪慧之愚者也,又无个人主义诸邪说贯耳,其生长于山林,无知无闻,其德方能得以存也。 诸菩萨摩诃萨,谛听谛听,不可仿效世间自谓通透之人,当仿鲑鱼也,当效法鲑鱼也。法鲑鱼者,可利众、可利己、可成佛、可利十方。法世间通透者者,唯害人祸己,遗害四方也。 灵山居士写于 2025 年 11 月 3 日,首发于 2025 年 11 月 4 日。 本文于 2025 年11 月4 日首发于灵 山居士微博及其他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版权声明:所有灵山居士文章简繁体、中英文及各语种版权归“灵山居士”所属的自然人所有。请尊重版权,出版社 、媒体 或个人 (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媒体,网站,个人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纸媒)如需 使用请先获得灵山居士授权。不得对文章进行任何修改(不得修改的范围包括:作者名,标题,正文内容,以及标点符号)。我们保留一切法律权利。

灵山居士:这些让你的祈祷和修行都变的像个笑话一样

通常我们都会说我是在跟着老师修行,我们有传承,我们不是自己在瞎修。但是这话相当可疑。 因为人类的自我非常狡猾,我们太爱惜自己、又太擅于自欺。所以我们会剪切老师的话来为自己服务、会狐假虎威、会钻空子、会假装虔诚,会问而不做。所以仔细想一下,你确定自己真的是在按照他的要求在修行,还是在按照你以为的他的要求在修行?因为很多时候,你都是在自己安排自己的修行,自己鉴定自己的修行,自己决定自己该修什么法,该去什么地方朝圣。但是因为你有一个形式上的老师,你会从他那里接受教法,你还会问他问题,他也会给你解答。但是有时候这可能比没有老师更加糟糕,因为他的存在和你们之间的貌似有沟通的无效互动会让你觉得自己是在依师修行,但实际上你还是在依靠自己,因为你什么都是自己判断,什么都是自己决定。在重大问题上你从来不问他的意见。你去问问题也只是想从他的那里听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如果你预期自己可能无法在他那里得到想要的答案,你就会选择不去问。所以你其实并不想让任何人替你做决定,不想让任何人真正介入你的生活。即使在你完全陌生的修行领域你也不想。这就是我之前讲过的,独立的修行者。这样的人他们谁都不依靠,因为他们从心底里从来没相信过任何人。你可能觉得独立是个很好的词,现代社会大家都努力展示自己的独立,唯恐被当成不独立的人。但通常标榜独立意味着你无法看清事物之间互相依托的关系,无法了解事物的生成过程,譬如你不知道你正在往嘴里送的那块榛子奶油蛋糕需要多少人的合作才能最终到你嘴里。不知道自己用的勺子,马鞭草浴液和黑咖啡都是无数人努力的结果。你觉得凭借自己就能生存。我好奇的是,难道你的床头柜是自己砍树造出来的吗?释迦牟尼当年曾在印度比哈尔邦的街道上乞食,他的饮食靠的是大众的供养,他从未说过自己的生存可以不需要依靠他人之类的话。他告诉追随者我们的生活是靠别人的供养才能得以延续,所以必须努力修行才能回报。而现代社会大多数人从未被教导过生产一支铅笔所需牵涉的庞大人群和产业链,从未被教导过一枚鸡蛋需要经过多少人的手要经过数千公里才能来到你的餐桌,所以他们觉得自己无需依赖任何人。 很多人都被这种奇怪的自尊捆绑,当这种奇怪的自尊蔓延到修行领域,就会让你的修行变得相当奇怪, 你努力保持修行着上的独立,小心翼翼地和老师相处, 唯恐自己失去自主权,你努力不让他真正影响到自己。 在所有重大的事情和不重大的事情上你都依然是自己在做决定。...

灵山居士:我们对他人的恶意来自我们最深刻的孤独

宗萨降扬钦则人波且说, “ 每个人都是寂寞的, ” 他还说就连他自己也是寂寞的。我想我能理解他的这种说法。因为每次看到他在法会上众人围伺下的样子,我都感觉他是无比的孤独。 因为寂寞,我们想要寻求理解, 想要找到一个能对我们的感受感同身受的人。这源于我们最深层的自我证明需求,我们需要他人来证明自己。但是因为每个人都受制于自己的业力和显现,所以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找到真正能和我们感同身受的人。如果一个人表现的对你的感受非常能够感同身受,那么如果他不是已经成佛(只有成佛的人才能真正知道别人的感受),就是他想要从你这里得到点什么,所以他是在努力假装自己能够对你的一切都感同身受。因为这种最深层的需求,我们会不断地寻求那种能够证明自我的关系, 我们结束了一段关系,再开始另一段关系。 有时候还会同时保持好几段关系。 但是因为我们对世界缺乏了解,我们想要的是对方根本就没有的东西,所以每一段关系最后都会被我们搞砸,都会变得不堪。很多关系都是这样发展:在最初的时候,在你们刚认识的时候,你会误以为你们是一样的,你发现你们之间有很多共同点,譬如你们都喜欢宫崎骏的动画,都热爱张国荣,都曾在 2008 年的夏天去过厦门的鼓浪屿旅行,都憎恨集体主义和权威。你感觉就像是发现了另外一个自己,这让你惊喜不已,让你感恩生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你们关系的深入,你们开始发现对方身上和自己不一样的东西,你发现他撒完尿经常忘记冲马桶,发现他不爱换床单,发现他喜欢在卧室里吃东西弄的一屋子全是味儿,最离谱的是他居然还和老女人发暧昧短信,这让你无比抓狂。你努力想要扭转这一切,努力想要对方能够体验你的感受,努力想要让对方改变。但是对方已经在你这里得到了他想要的,现在他想要更多的,所以他已经无需伪装。至此,你的爱已经成为他的枷锁,你的爱让他窒息,让他想要远离。 因为我们对世界有着严重的误解,我们认为世界理应是我们所认知的样子。我们还有着强大的 “ 自我 ” , 所以我们会想要让所有人都顺着自己的意。除了爱情, 我们还会在所有的其他关系上都存有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如果不抛弃这种幻想,最终这会让你把所有的关系都搞砸,会把爱变成恨,把友情变成陌路。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对他人有着过度的期待和幻想而未获满足, 源于我们想要的其实是一个从未存在过的人。 有人跟我说,她的爱人变了,其实不是他变了,而是以前他是在伪装,现在他不想装了。你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