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萨钦哲仁波切在他的新书《到印度佛教聖地該做的事》里说到:所谓智慧就是不带偏见的去感知。我的经历让我对这句话会被很多人正确理解不具乐观。
在此之前我想谈谈几个月之前的一件事:在几个月之前,我遇到一位近乎佛教徒,他读过一些佛书,也学过打坐,现在在按自己的想法修行,我告诉他假如只是自己修行而不听从佛教老师的教言,那么最可能的结果就是你很努力但最终一无所获。他举出《正见》封面上的那句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佛陀说,你是你自己最好的老师。
我告诉他,我很确定你没有真正了解这句话,这里所说的“你”指的是你自己内在的智慧,那是我们最好的上师。在你内在的智慧被引发之前,你需要一个和你一样拥有肉身需要上厕所的外在老师,假如没有外在的老师,内在的老师则无法被引荐令你认识。你的我执很巧妙的利用这句话。这就是缺乏老师的结果,缺乏正确的引导,你就不能及时更新你的病毒库,以至于无法及时认识“我执”的变种。
因为存在这样的事作为宗萨传承的学习者我想谈谈我对智慧的看法,当然,你完全不必把它当作对宗萨仁波切言论的注释。相当多的人认为自己在大多数时候都是不带偏见的。大部分人都自我感觉良好。
当你认为自己不带偏见的时候,你已经带偏见了。假如你有任何见,那就是偏见。因为你有任何见就表示你还站在某个角度,你就无法看到全部。而要不带偏见的感知,你就必须看到全部。这里所说的不带偏见并非指你可以客观的看待某人而不是带着情绪投射去看他。这里所说的是你不带任何见的去“看”他。甚至也没有“看”这回事。
我们从无始以来已经形成各种各样的见,他们均属偏见。在佛教里,我们经常会说要有正见,意指佛法的见解,但我们通常所谓的“正见”只是离实相更近的偏见而已,但在现在,当我们是一个充满无明的众生的时候,我们需要它。当你没有任何“见”的时候,那是真正的正见。
当我们看到世界的时候,我们不知道我们已经被偏见笼罩。假如你还在二元对立的看待事物,那么你就有偏见,假如你还以惯有的方式看待事物,那么你就有偏见。偏见让我们以为自己没有偏见。这就如同你戴了很久的眼镜就以为自己没戴眼镜一样。有好几次,我戴着眼镜问别人:你把我的眼镜放哪了?我们把无明戴的太久了,以至于我们根本不知道我们有无明。
例如我们说到智慧,大部分中国人会认为那表示你比别人知道更多东西,很有思想,更会处理事情,或懂得很多佛理。这就是我们对智慧的定义。但佛教所说的智慧完全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佛教认为当我们的心完全处于正常的状态即智慧。我不认为有很多人会正确理解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并不那么好懂。
如果你把“心处于正常状态”理解为你没喝醉或是没嗑药没发火的状态,那表示我猜得不错,你一点也没有理解这句话。佛教所说的正常意指完全没有被任何偏见左右影响的状态。例如,假如你看到一只狗,你想:哦,这是一只狗,那就是非正常状态。(在大圆满里,如果你认为显现是显现,那么你就等于违反了三昧耶戒。当然,这是非常严格的要求,只适用于那些修持较高的修行者。并非所有修持密法者在刚开始都被要求做到这点。)因为你看到的只是你内心投射出来的概念,你受到你所处的人类文明的影响,它毫无疑问是一种偏见。一种受到人类特殊的业力所局限的不全面的见解。你对於狗的定义传承于你的长辈,你长辈这从他的长辈那里获取这个定义。一直延伸到人类还住在山洞里那会儿。而这种定义在佛陀的眼里,显然与事实无关。可能有人会说佛教也是人类文明,但真正的佛教徒不这么认为,释迦牟尼佛所教导的完全与文化无关,他只是指出实相,在指出的过程中使用了当时的文化而已。但极其可悲的是,很多人会被文化吸引,而忽略了最重要的部分。必须指出的是,实相并不仅仅存在于印度,他同样存在与中国,不丹,或是马绍尔群岛。并且不仅仅局限于地球,在宇宙的任何一个角落。他都是实相。
因此,这里所说的不带偏见的感知指的是剥离了一切无明,习气,投射之后的感知。没有感知者与被感知者的“感知”。你不能以为这是轻而易举之事。
事实上做到这些非常困难。要做到这些需要以下必需品:一个足够教导你的老师,一颗真正想解脱的心,勇气,以及一些时间和耐心。
我希望把这篇文章作为对宗萨仁波切新书《到印度佛教聖地該做的事》的推荐。我相信你会和我一样读到很多东西。
2010年12月21日首发于灵山居士新浪博客,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版权声明:所有灵山居士文章简繁体,中英文版权归“灵山居士”所属的自然人所有,请尊重版权,媒体或个人(包括互联网媒体,网站,个人空间,微博,微信公众号,纸媒)如需使用请先获得灵山居士授权。不得对文章进行任何修改(不得修改的范围包括:作者名,标题,正文内容,以及标点符号)。我们保留一切法律权利。 电子邮件: lingshanjushisiwu@gmail.com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