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作每一件事情都会有个动机潜藏在后,动机指挥着我们,一般情况下我们表现在外面的理由总是冠冕堂皇,而动机却往往并非如此。比如我们在和别人吃饭的时候,假如我们要的菜里面有肉,我们就会告诉对方,我不吃肉,这个时候,我们的动机就是希望对方追问一句:为什么不吃肉呢?然后我们就可以骄傲的告诉对方我是佛教徒之类的话。然后我们就很期待对方说几句赞誉佛教的话,这会让我们的虚荣心大为满足。
不过并不是每件事情都会照着我们的预想轨道发展下去,假如和我们吃饭的那个人有求于我们,比如他非常希望可以从我们这里获得订单。(这是他和我们坐在一起进食的唯一动机)那么他也许会顺着我们说些信佛好信佛的都是好人之类的话,那么我们的虚荣心就得到了满足。我们会觉得这个人看上去非常顺眼,那些订单给这样的人也比较放心。但是假如和我们坐在一起的是个对我们并无诉求的人,而且这个人刚从网上看到一些不利于佛教的新闻,恰好他刚才上厕所的时候又摔了一跤现在屁股还在隐隐作痛,这诸多因缘凑在一起,很可能就会让这个人说出我们并不希望从他这里听到的话。比如这个人会告诉我们:要小心啊,现在骗子多得很,听说有人被骗财骗色。而且还会闪烁其辞地暗示很可能我们遇到的上师也是个骗子。
这让我们非常生气,我们一边克制着自己的情绪一边跟对方解释那些骗子并不属于佛教他们只是附佛外道。虽然附佛外道这个概念对对方来说并不比相对论更容易理解。而且很显然,对方对附佛外道是什么的关心程度远不如对自己杯中的酒,对方心不在焉的听着我们说话,嗯嗯啊啊的应付着我们的解释。我们看见他居然这么不重视我们的信仰,这让我们觉得自己很受伤,这个人看上去再也不像以前那么顺眼了,他的吃像也非常不雅观,我们再也没有胃口和这样的人一起共进午餐。我们恨不得立即吃完立马走人,以后永远也不见他。
这就是我们的不良动机会引发的后果。我们跟别人提到我们是佛教徒,表面上看是为了解释为什么我们对肉毫无胃口,而实际上则是为了炫耀一番。即使得到了赞誉也只是为我们的我执更加坚固而添砖加瓦。
假如追问一下我们会发现我们在很多事上的动机都并非我们所认为的那样,有时候动机隐藏的非常深,以致于我们自己都被自己给骗了。比如我们放生,我们会告诉人家放生是为了救这些即将被别人当成食物的生命,而实际上我们只是为了自己的事情能得到更好的解决,我们知道,假如我们告诉别人我放生只是为了我的生意更加兴旺或者我的身体好起来。那么别人就会非常鄙视我们的动机。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显示自己的高尚。我们放生之后就会注视着我们所希望得到改善的事情,假如事情真的有所改善,那么我们就会觉得放生真的很不错。然后我们就会继续去放生,继续告诉别人我们伟大的动机。但是假如放生之后我们的事情并没有得到更好的解决,甚至更糟,我们就会非常怀疑放生的效果。需不需要再去放生就成了待议话题。
佛教把这一类的动机归入非佛法之列,大乘佛教非常不鼓励这类动机。因为他打着佛法的幌子干着世间法的勾当。有位菩萨曾经说过,他最好的习惯就是作一件事之前先检查一下自己的动机。假如发现动机不好,那么就需要把他扭转过来。
伟大的动机导致伟大的结果,不伟大的动机导致不伟大的结果,你不能指望种下一颗草的种子长出一棵参天大树。熟悉因果律的佛教徒都会认同这句话。因此我们的动机非常重要,他直接决定我们所修的是上座部佛教还是大乘佛教,还是非佛教。
所以作每件事之前检查一下自己的动机是非常必要的。
2006年2月27日首发于灵山居士新浪博客,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版权声明:所有灵山居士文章简繁体,中英文版权归“灵山居士”所属的自然人所有,请尊重版权,媒体或个人(包括互联网媒体,网站,个人空间,微博,微信公众号,纸媒)如需使用请先获得灵山居士授权。不得对文章进行任何修改(不得修改的范围包括:作者名,标题,正文内容,以及标点符号)。我们保留一切法律权利。 电子邮件: lingshanjushisiwu@gmail.com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