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萨加派祖师扎巴坚赞的《远离四种执著》教法中,第一个教法是:“若执著此生,则非修行者。”今天我不是来讲解这个教法的,关于这个教法已经有过太多的讲解,你们大概也已经听过很多遍,我并不想加入这个讲解俱乐部,因为已经有太多的人在做这件事。现如今大多数教授讲的都是甘露的问题,我很少看见有人讲接受甘露的容器的问题——即便是讲也只是浮光掠影一带而过。但是如果容器有问题,倒什么甘露也都是浪费时间。就像是你把可乐倒进马桶,可乐没问题,但是倒进马桶的可乐已经失去了喝的可能性。佛法也是如此。现实是,我们并不缺甘露,我们缺的是容器。所以,今天我不是要讲《远离四种执着》,我要讲的是这个教法是如何被“自我”转化的。
人类的“自我”非常非常聪明,而且它还在不断学习进化中。当你在学习《远离四种执着》的时候,它也在悄悄学习;当你在学习《入菩sa行论》的时候,它还是在学习。与普通人相比,那些长期浸淫在佛法理论里的“修行人”的“自我”尤为聪明,它们聪明到能把所听闻的一切教法转为己用,聪明到可以和教法共舞、双运而无伤。所以,假如你只是听闻这些教法而不懂得如何防止“自我”的转化,你所学习的任何教法都不可避免会被转化,变成滋养“自我”的食物。无论是多么伟大多么犀利的教法,假如不能被正确运用,不能被正确理解,那么它最终都只会起到反作用,这样的“教法”不但不会削弱你的“自我”,相反的,他会把你的“自我”养肥养壮,会给你的“自我”更多的武器。事实上,不只是《远离四种执着》这样的教法,任何一种教法在现代人强大的“自我”曲解能力之下,都难逃被转化为“自我”食物的命运。今天我们先讲一下《远离四种执着》是怎么被“自我”转化的。
以前有人问我“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正地在修行?”我告诉她:“其实那很简单,那就要看你认为什么最重要,看你花最多的时间精力在什么地方,假如你还和从前一样每天把大部分时间精力花在挣钱花在孩子的教育上面,你的人生目标还是大房子,还是财务自由,还是想要潜水去看泰坦尼克,那就不要说自己是在修行。你和那些不修行的人毫无区别。如果你是这样的人,不管你去做什么,也不管你念了多少咒、修了多少法、拜了多少老师,你也还是在轮茴中打转。因为你根本不相信你在轮茴。《远离四种执着》里说:若执着此生,则非修行者。”对方听完之后,长长舒了一口气,说:“那就好,这么看来我还算是真正在修行。”
这段对话大约发生在十七年前,那时候我还年轻,没有太多与人类“自我”交锋的经验,所以,我很惊讶她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我看来,她听完之后应该得出相反的结论才对。但是结果并非如此。她听完之后更加确定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修行者了。后来当我年纪渐长,我发现很多人都是这样。当我说到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的时候,没有人会觉得是在说自己,他们都觉得是在说别人,他们都觉得那些毛病是长在别人身上的东西,自己一点也没有。再后来又有很多人问过我类似的问题,我也做出了相似的答复,他们每个人对照完之后都认为自己属于真正的修行者。这实在令人啼笑皆非。假如我直接说,你是执着此生的假修行者,大概他们会暴走。从这些事情上,你能看到人类的“自我”有多强大,能看到 “自我”强大的自欺能力,它真的能让一个人对自己完全没有一点正确的认知。
大部分人会认为这是小问题,但这可不是小问题。基本上,这决定了你的修行是不是修行,决定了你在佛法上所有的努力最终是否会白费。对于修行者来说,假如你没有解决掉这个问题,那么你学习再多的教法也会被它吞噬——就像是你往火炉里扔再多的纸也会被瞬间烧干净一样。
举个例子,前段时间,我看到宗萨钦则人波且说:“欲望不是我们的敌人,虚伪才是。”我看到很多人在转这句话,根据以往的经验,我知道,这句话肯定又会被很多人当成放纵欲望的通行证。后来发生的事证实了我的猜测。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能真正听懂尚师的话,能正确运用尚师的话与“自我”作战的人就更少了。大部分人都是在拿着尚师的话为“自我”辩护,为“自我”开脱,为“自我”保驾护航,尚师的话在他们那里成为贪嗔痴横行无忌的护卫。这句话就是个例子。和其他尚师教言一样,这句话也没有躲过被“自我”改造扭曲为“自我”服务的命运。大多数人会觉得这句话是在说欲望没有问题,只要我不虚伪、只要我直面自己的欲望就行了。这是大多数人的理解。所以,你并不知道这句话是在说什么。
在佛法里,欲望当然是敌人,欲望产生于无明,因为无明,我们认为事物如我们所认为般真实存在,随之产生各种欲望各种烦恼。但是要解决掉欲望(贪嗔痴)你首先要认出它。但是因为长期自欺所导致的虚伪,大部分人早已丧失了识别贪嗔痴的能力,他们没有观心的能力和习惯,对自己身上发生的事茫然无知。我见过很多修行者,他们都认为自己好的不得了,他们认为自己是个好人,同时也是个好的修行人。他们生活在一种自欺的文化里,在成为修行者之前他们就认定自己是个好人,他们活在这种人设里,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和实际情况完全不搭,因为他们会把自己的一切都合理化,无论他们做了什么,“自我”都会给他们找出充分的理由,来证明他们做的事情是合法正义的。在成为修行者之后他们也并未学会审视自己的方法——这让“自我”的把戏在他们那里继续畅通无阻。所以,他们延续了之前对自己的认知。以前他们是好人,现在他们从好人变成了好的修行者,他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为别人好。像这样的人,他们生活在一种没有反省文化的文化里,他们很难看清自己,也很难承认自己的欲望,他们不承认自己的贪是贪,不承认自己的嗔是嗔,他们从未看过自己的真实状态。他们长期活在自己对自己的欺骗之中,所以,在他们看来,自己是非常好的修行人,也是非常好的人。这么好的人怎么会有贪嗔痴?怎么会有你说的各种毛病呢?他们所有的问题都因此被掩盖了。所以,假如不解决自欺的问题,后面的贪嗔痴就无法解决。要知道,当贪欲出现时,它并非赤祼而至,它们都是化着妆戴着面具,以最高尚的名义出现。所以,大部分人并不能认出它就是贪欲。我们的自欺是最好的化妆师,他会把贪欲打扮的你完全认不出。但是承认自己的贪婪,承认自己的无知,承认自己的愚蠢,是解决它们的前提。而阻碍我们发现自己贪婪的正是虚伪和自欺。在虚伪和自欺的加持下,“自我”有能力把你所有的自私行为解释成无私,有能力把你所有的贪嗔痴都解释成合情合理。这就是为什么宗萨人波且说我们要把虚伪当成敌人,因为在没解决掉虚伪之前你根本无法识别贪欲。你的自欺会让你相信那是友而非敌。
以前有一段时间,我有些学生在学习做饭,他们平时要在道场做饭,所以有时候他们需要研究学习一些新菜的做法。因为我大部分时间都在闭关修法,所以他们不能在道场练手,他们只能回自己家练,他们宣称自己要学习一些新菜给老师吃,但是比较幽默的是他们在家里做完之后自己和家人一起享用了这些美味。后来我听说了这件事。我把他们叫过来,告诉他们他们这么做并不合适。假如你是为了给老师做饭学做菜,做完你就不应该自己把它吃掉;假如你是做给自己吃的,你就不应该打着为了老师学习做饭的名义。无论做任何事情,首先你要诚实,不自欺,你的做法看起来非常取巧,你既学习了做菜又没耽误给家里人做饭,看上去什么都没有耽误,但是这会让你变的不诚实。因为你是在打着给老师做饭的名义给自己做饭吃。如果我是你的话,我练完之后会把菜倒掉。开始的时候,他们中的有些人并不能马上理解为什么这样做是不诚实,他们也觉得做完了之后倒掉有点浪费。其实一点也不浪费。呆湾的一位老师,有一年,他的尚师要来呆湾传法,为了迎接老尚师,他准备了最好的床,最好的餐具,最好的拖鞋,和最好的茶叶。后来老尚师只是在他准备的床上睡了一晚就离开了,你觉得浪费了吗?按照有些人的榆木脑袋,他们应该会觉得浪费了。刚才我说了,如果我是他们的话,我练完之后会把菜倒掉。对我来说,那些食材的使命就是练习,我用它练习了技能,增长了事师的能力,这怎么会是浪费呢?而且它们最大的价值是让你保持了诚实和正直,没有做无耻之事,没有自己给自己做饭却打着学做菜给老师吃的名义,让你离于自欺和虚伪。
无耻的事是这样,假如你做了一次,你就会去做第二次,然后就会有第三次第四次,之后你就会慢慢地习惯性无耻,你就会习惯性虚伪,我见过很多人的修行就是被这些东西慢慢毁掉的。当你习惯了虚伪,习惯了把一切都说的冠冕堂皇,习惯了把自私打扮成无私,你就再也无法认清自己的真实状况,无论在生活里还是修行上,这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你会认为自己是个好人,是个好修行人。你会认为自己做事情没有自私的目的,都是为了别人好。你会执着此生而认为自己从不执着。我见过很多有这种自我认知的人,在他们的显现中,自己做人做事都非常好,他们的修行也没有任何问题。虽然修行多年,但是他们的贪嗔痴全都躲在自欺的围裙之下,毫发无伤。
所以,宗萨人波且这句话说的是,你应该先解决掉你的虚伪自欺,在解决掉你的虚伪自欺之前,你根本无法修行,因为你根本无法捕捉贪嗔痴,无法捕捉自己的各种欲望。只有在解决这些之后,你才能承认你的欲望,承认你身上发生的事,承认你生起了贪欲,承认那是凡夫的贪欲而非大圆满的自生自起自解脱,承认你又在用佛法给自己找借口了。只有承认这些,你才有机会解决你的欲望,这是一个修行先后顺序的问题。你必须先解决你的自欺,然后才能解决掉你的欲望。你必须先战胜你的第一个敌人,然后才能战胜他庇护之下的各种欲望贪嗔痴。
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都干过很多类似的事情。我们明明是为自己做的却说的很动听像是在为别人做。“自我”有一百万种方法让你相信你做这件事是为了别人,是出于高尚的目的而非私利。作为修行者,我们很容易堕入这种陷阱。当你堕入这种陷阱,你会认为自己一直在牺牲,会认为自己没有任何私心,会认为全世界都对不起你,你看不到自己任何贪嗔痴。但是根据佛法,在我们证悟之前,我们不可能真正无私。假如你认为自己真正无私,那其实是最大的自欺。如果你一直活在自欺之中,你就无法修行。任何教法到了你这里都会被“自我”吞噬。所以,你首先要直面自己的真实想法,假如你对自己都缺乏诚实,修行也就无从谈起。你都不承认自己有问题,你还怎么修?虚伪是很多人要面对的问题,对那些被虚伪蒙蔽了双眼的人,欲望(贪嗔痴)并非马上要解决的事,你应该先去解决自欺和虚伪,假如你不解决虚伪,你所有自私的行为都会被冠以无私,你的各种贪嗔痴都会打着利益众生的名义涌上来,虚伪会挡在它们前面,让你完全无法发现它们。有很多人明明很自私却能一直觉得自己非常无私,明明是在占别人便宜却能一直觉得自己每次都吃亏,这就是虚伪的力量,这也是长期自欺的后果。这种长期自欺的可怕之处在于,假如你习惯了自欺,你就很难逆转它。我见过很多人因为长期自欺而失去自洁的能力,因为他们无法反省。如果你无法自省,你也就无法自洁。当你习惯了自欺,你会只接收“自我”爱听的东西,任何让“自我”不爽的东西都会被当成冒犯而被屏蔽。你不会接受任何建议——包括尚师的建议。虽然你摆出一副堪受教导的样子,但那只是“自我”的另一种把戏。
以前我在讲《十善业道jing》的时候,花了很长时间讲自欺。因为我很清楚那些学习佛法多年的人,他们的“自我”有能力将他们所有的不善行都解释成善行、解释成大乘利众之举、解释成金刚乘的融入显空无为中。这十几年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人这样的事,所以,假如你不先解决掉自欺,你的所有不善行在你那里都不会是不善行,你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善行,你也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对轮茴有多热爱,这样的话你根本不需要忏悔,不需要改正,不需要思维轮茴过患,因为在你眼里你是完美的,这样的修行只是自欺欺人。这样的人去学习《远离四种执着》,他会觉得自己没有执着此生,做事情也没有执着于自己的目的。去学习《十善业道jing》,他会觉得自己没有做过不善业。
假如一个人真的相信茵果,真的相信轮茴,真的相信一切众生都曾经是你最爱和爱你的人。那么他不可能没有菩提心——即便他一时之间无法让自己承担起让一切众生解脱成佛的宏大事业,那么至少他也会有真正的出离心,至少他自己会想要解脱。假如你是个佛教修行者,你认为自己相信茵果轮茴,也相信一切众生都做过自己的母亲,但是你没有菩提心,也不急于解脱,你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那说明你的自欺能力相当优秀。你缺乏对自己真实状况的真实了解,也缺乏洞察力。真实情况是,你既不相信茵果,也不相信轮茴,更不相信每一个众生都曾经是你最爱的人。
灵山居士写于2023年7月19日,首发于2023年7月21日。
本文于2023年7月21日首发于灵山居士新浪微博及其他平台。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版权声明:所有灵山居士文章简繁体、中英文及各语种版权归“灵山居士”所属的自然人所有。请尊重版权,出版社、媒体或个人(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媒体,网站,个人空间,微博,微信公众号,纸媒)如需使用请先获得灵山居士授权。不得对文章进行任何修改(不得修改的范围包括:作者名,标题,正文内容,以及标点符号)。我们保留一切法律权利。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