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宗萨钦哲仁波切的一本书里,曾经提到过一位法国尼师,那位尼师一直服务于法国的一个藏传佛教中心,据说在那个年代怙主顶果钦哲法王和敦珠法王经常莅临那个中心传授教法。有时候还会小住几天。尼师也经常有机会服务两位伟大的圣者,为他们端茶倒水,准备茶点,或是收拾房间。但她似乎并不因此感到喜悦满足。也许是因为当时宗萨仁波切还是个比较年轻的小喇嘛,看上去是个好的倾诉对象。也许她只是无意中发发小牢骚。在某次闲谈中,尼师和宗萨仁波切说起自己的遗憾,其实她一直想去闭关却没机会。宗萨仁波切的反应是:“我能说什么呢?”闭关当然是好事。他不能说你不应该去闭关。但是这位尼师显然缺乏足够的福德理解全心全意为伟大的上师服务比起在岩洞里闭关三年可能会令她更早证悟。这也显示她对修行有着极为僵化的理解。事实上,我们很多人都对修行有着僵化的理解。
我之所以提到这件事是因为有时候我会遇到一些人和我抱怨他们没有时间修法,因为他们每天承事上师到很晚,回去已经半夜了。他们只能简单过一遍仪轨。和刚才提到的那位尼师一样,这样想的人大概认为只有坐在垫子上,把仪轨认认真真修一遍才叫修行。但是,这真的叫修行吗?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但我很怀疑对所有人都是。我希望你能思考几个问题:你应该想想什么是修行?念念仪轨就是修行吗?修行的目的是念仪轨?念仪轨是起什么作用?只要念一遍仪轨就一定会有这样的作用吗?
我想和你们分享两个故事,这是两个真实的故事,来自一位佛教老师,这位老师有一些学生,其中一个学生每个月会从其他城市赶来参加一次荟供。当他来到中心的时候,他会每天早上四点多就爬起来把每天所要修的法都修一遍。仅从这一点看他似乎是个好修行人。但是到了白天,当其他人都在为准备法会而忙碌的时候,他大部分时间是在袖手旁观。或者跑到休息室去睡觉。如果其他人问他为什么不帮忙,他的理由是他四点多就起来修法了,所以需要休息。还有一个理由就是——他不会做。顺便提一句,他已经在这个中心呆了十年了。但是每次他还要问那些新来的人这些花瓣应该怎么摆?那个碗应该收到哪里?因为他十年都没学会这些。事实上,他根本没有学。他不认为他有义务知道每个碗应该摆在哪里。他也不认为这是他应该懂的东西。他认为这是其它人应该操心的事。他认为这些跟修行完全无关。
还有一个学生,他自己是在开公司,他每天也很忙。每次他来中心的时候,都会事先养好精神,以便有足够的精神服务中心。每个人都觉得只要他在,在场的人都会变得轻松。因为他一个人包揽了很多工作。你们觉得他们之中哪一个离证悟比较近?是那个每天很努力修法的人吗?
事实上,后一个学生,虽然只修行了短短三年,但是他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越前者。第一个学生迄今为止都无法正确理解什么叫遍计无明,而第二个学生则已经对大圆满境界有了初步的体验。
这位老师还有一个学生,她其实对佛法没有太多了解,但是她很相信他的老师,她相信她的老师说的每一句话,也按照她说的去做,虽然她并不懂太多的佛法也没听过太多的佛法,但是因为她一直很听话,显然她生起了很强的觉受,之前不相信不了解的现在已经慢慢生起体验了解了,她的想法和上师越来越接近,她离证悟空性越来越近了。
如果你不懂佛法,你可能觉得修行必须是很形式化很固定化的。当然,形式很重要。对大多数人来说,持续性的修行仪轨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我们同时也必须知道,过去有过很多证悟者,他们呆在伟大的老师身边,他们似乎也没做什么修行,但是他们证悟了。我们都知道那洛巴和帝洛巴的故事。那洛巴做过什么修行吗?他只是按照上师的要求去做各种挑战自我的事情而已。就我个人而言,作为大圆满的修行者,我们所谓的修行,就是按上师说的做,如果我的上师告诉我,你不用修任何仪轨,也不用做闭关,你每天去组装一辆单车,这就是你的修行。那么这就会成为我的修行。我丝毫不怀疑我可以因此证悟。但我也深知不是每个人都会这么认为。
如果你没有相应的福德,那么你可能也会执行上师的教言。如果你的上师要求你每天煮一百碗罗宋汤。你也会去做,因为你不敢违拗上师的话——那样会违犯戒律。但你还在惦记着你的前行。你还在想着你的前行。今天你还没修前行呢。虽然你在做汤,但你心里并不觉得这是修行。即便有人告诉你这是殊胜的修行你也不会信。你只想尽快做完这些汤,以便开始“真正的”修行。
你需要极大的福德才能理解,在那种情况下,对你来说,做汤才是真正的修行。我很确定的是,如果你的上师安排你去做汤,你却一直惦记着你的前行,那么你即便你完成一百次前行也不会生起丝毫证悟。
事实上,假如你一直惦记着自己的证悟,一直惦记着自己的修行,那么你很难有任何成就。这表示你很自私。“你的证悟”,“你的成就”在很多时候和“你的事业”“你的爱情”并无差别。
在刚才的故事里,我们说到了两种学生,第一种学生把自己的修行看得很重,假如今天没有修持仪轨他会觉得这是天大的事。但是他却从不为自己在中心呆了十年却什么也不会而感到愧疚。假如你是第一种人的话,你的修行很难让你证悟,事实上,你会离真正的修行越来越远。第二种学生有往昔的菩萨的风范,他可以为了服务他人服务中心而舍弃自己的修行,诸佛会非常推崇这样的人。
作为一个初学者,我们对修行有很多预设,我们也会有很多期待。我们甚至会自己为自己设计修行之路——这是我们能做的最荒谬的事情之一——因为这是属于老师的事——你的任务就是听话。假如你有上师之后还坚持这么做,那就是愚不可及。作为人类,我们都有想干点什么的冲动,我们很怕什么都不做。我们不喜欢这样的状态。我们对修行有着错误的理解,我们认为修行必须得做点什么,我们认为做某些事情才叫修行。我们看到的修行人似乎都在做着什么,他们都在很忙碌,他们都在做着修行。假如上师安排我们去闭关我们会认为这是修行,假如上师让我们准备所有人的饭,这就不是修行。如果上师给我们讲佛法那是修行,如果上师讲起八卦,那就是浪费时间。这显示我们对上师不具信心。事实上,很多时候,上师其实就是要消磨掉你想干点什么的冲动,消磨掉你以为的修行。当你所有想干点什么的冲动所有的自以为是所有的自我设计都被消磨光的时候,那或许才是你真正开始修行之际。你就像是一具尸体,你把自己全然托付给上师,任他摆布。这也意味着你开始接近证悟。
假如你有幸追随一位伟大的老师,那么你可能会经历上面的过程,从自以为是野心勃勃到备受打击狂心渐歇,但是请记住我所说的追随可不是指每年圣诞节的时候见一面问候一下那种。假如我们想要真正开始修行,那么一位老师是必不可缺的。除此之外,我们必须长期依止我们的老师。跟着老师修行和没有老师自己修的差别就像是看书学武术和每天跟武术大师对练的差别一样大。
当我们找到这样的老师之后,请记住:我们要依师而修,而不是依己而修。很多人看上去是依师而修,其实只是依己而修。因为他只相信自己。他会为自己设计自己喜欢的修行,按自己设想的去修行,对于上师的话,他们会把那些他们愿意听的拿出来,不愿意听的则假装没听见。那些超出他设想的则视而不见。我不太相信这样的人能修出任何成就。
这就是我要讲的关于修行的两种人,两个故事。
版权声明:所有灵山居士文章简繁体,中英文版权归“灵山居士”所属的自然人所有,请尊重版权,媒体或个人(包括互联网媒体,网站,个人空间,微博,微信公众号,纸媒)如需使用请先获得灵山居士授权。不得对文章进行任何修改(不得修改的范围包括:作者名,标题,正文内容,以及标点符号)。我们保留一切法律权利。 电子邮件: lingshanjushisiwu@gmail.com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