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一月, 2018的博文

灵山居士:假如你戴着眼镜很久就会忘记自己还戴着眼镜

宗萨钦哲仁波切在他的新书《到印度佛教聖地該做的事》里说到:所谓智慧就是不带偏见的去感知。我的经历让我对这句话会被很多人正确理解不具乐观。 在此之前我想谈谈几个月之前的一件事:在几个月之前,我遇到一位近乎佛教徒,他读过一些佛书,也学过打坐,现在在按自己的想法修行,我告诉他假如只是自己修行而不听从佛教老师的教言,那么最可能的结果就是你很努力但最终一无所获。他举出《正见》封面上的那句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佛陀说,你是你自己最好的老师。 我告诉他,我很确定你没有真正了解这句话,这里所说的“你”指的是你自己内在的智慧,那是我们最好的上师。在你内在的智慧被引发之前,你需要一个和你一样拥有肉身需要上厕所的外在老师,假如没有外在的老师,内在的老师则无法被引荐令你认识。你的我执很巧妙的利用这句话。这就是缺乏老师的结果,缺乏正确的引导,你就不能及时更新你的病毒库,以至于无法及时认识“我执”的变种。 因为存在这样的事作为宗萨传承的学习者我想谈谈我对智慧的看法,当然,你完全不必把它当作对宗萨仁波切言论的注释。相当多的人认为自己在大多数时候都是不带偏见的。大部分人都自我感觉良好。 当你认为自己不带偏见的时候,你已经带偏见了。假如你有任何见,那就是偏见。因为你有任何见就表示你还站在某个角度,你就无法看到全部。而要不带偏见的感知,你就必须看到全部。这里所说的不带偏见并非指你可以客观的看待某人而不是带着情绪投射去看他。这里所说的是你不带任何见的去“看”他。甚至也没有“看”这回事。 我们从无始以来已经形成各种各样的见,他们均属偏见。在佛教里,我们经常会说要有正见,意指佛法的见解,但我们通常所谓的“正见”只是离实相更近的偏见而已,但在现在,当我们是一个充满无明的众生的时候,我们需要它。当你没有任何“见”的时候,那是真正的正见。 当我们看到世界的时候,我们不知道我们已经被偏见笼罩。假如你还在二元对立的看待事物,那么你就有偏见,假如你还以惯有的方式看待事物,那么你就有偏见。偏见让我们以为自己没有偏见。这就如同你戴了很久的眼镜就以为自己没戴眼镜一样。有好几次,我戴着眼镜问别人 : 你把我的眼镜放哪了?我们把无明戴的太久了,以至于我们根本不知道我们有无明。 例如我们说到智慧,大部分中国人会认为那表示你比别人知道更多东西,很有思想,更会处理事情,或懂得很多佛理。这就是我们...

灵山居士:佛教的孝道与儒家的孝道

有一个人,他在妻子睡着的时候悄悄离开,她的妻子刚生育不久,非常贤惠,热衷慈善事业,他的儿子还在襁褓中,他不顾年迈父亲的反对,抛下所有的世间责任,一个人走进黑夜。他几乎没有再回过家。 你会不会觉得这个人很不负责任? 如果你是一个很传统的人,你一定会认为他太不负责任了。中国人受到儒家几千年的教育,虽然最近几十年这种传统被中断,但儒家的很多东西仍在大多数人身上残存。我说的这个人你认识,我也认识,他就是你每天向他磕头祈祷的那个人。现在我们叫他释迦牟尼佛。 在知道这个人叫释迦牟尼之前,大部分人都会感到义愤填膺。最近经常有人问我如何处理父母的关系,这是因为我们有一个道友,他的修行受到来自父母的反对(这和他处理不善有关),他的父母不允许他参加共修,他们认为他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这上面是错误的。他选择了听从父母的安排。所以很多人在谈论这件事。 假如我是孔子的信徒,我可能认为他所做的无可厚非。以儒家传统的观点来看,不听父母的话是极大的不孝。但很遗憾我是释迦牟尼的弟子,所以我在此事件上有另外的看法。我不认为遵从父母并不明智的要求是在尽孝,你知道他在做对自己而言很糟糕的事而不阻止很难说是孝。相反的我认为你在帮他完成一个恶业——阻止任何人走向解脱都毫无疑问属于恶业。 一般你要完成一个业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因素:动机,行为以及满足感。你是否在帮助他具足这三个因缘? 如果你是孔子的信徒,那么这么做是可以的。但在佛教里,这不被认为是一种善行。佛教认为所有的六道众生都曾经是我们的父母,而我们对他们最大的报答就是给他们佛法并让他们最终解脱。佛教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报恩。因此释迦牟尼佛在深夜离家出走被认为是最大的孝道。 试想一下假如他留在皇宫能做什么,这个世界最多也就多了一个贤明的国王而已。他会陪着儿子长大,治理国家,然后死去,继续轮回,他的儿子也将死去,继续轮回,他一点也不能真正帮助他们。无论是罗侯罗还是耶输陀罗,或是净饭王。他留在家里对他们一点实质性的帮助也没有。他无法帮助他们阻止衰老,也无法阻止他们死去,更无法熄灭他们的烦恼。所以他选择了另一条常人无法理解的路。在之后的两千多年里,有无数的人追随佛陀的脚步,离开家人,寻求最终的解脱。假如你是佛教徒,那么你需要了解一点大乘佛教的孝道,佛教不认为你每个月给父母钱,经常带他们去旅游就叫孝顺。那最多只是一点世间快乐而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