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禅宗巨典《五灯会元》里,编纂者普济禅师对那些过往的禅宗大师的生平介绍通常都很简单,大多数时候都是一句话带过。譬如:“清凉休复禅师升州清凉院休复悟空禅师,北海王氏子。幼出家,十九纳戒。”《五灯会元》的编纂者很少提及这些大师们的过往,所以很多人会忽略他们的过往。忽略掉他们之前都做过什么,是什么样的人,经历过什么。所以很多人会误以为他们什么都没做,只是在某年某月某日,他走到那里,和一位老禅师说了两句话,然后,开悟就发生了。这当然不是事实。假如你不会读书,你大概会以为他们的开悟很容易。读五灯会元,你会觉得这些禅宗大师们很多人生下来就只做了这一件事,就仿佛他们没有过童年、没有过青春期、没有过悲伤和恐惧,没有父母姐弟、没有经历挫折和国破家亡。他们就像是个没有过往历史的人一样。因为经典里缺乏对他们过往事迹的描述,这让很多人误以为禅宗是轻松之道,误以为自己什么都不做只要机缘到了遇到某个禅师点拨几句就能开悟。
我年轻的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以为他们会这么想是因为他们读书不够仔细。后来接触的人多了,我注意到有些人之所以会这么想并不全是因为他们读书不仔细,他们会这么想和他们的文化背景有很大关系,就如同他们会选择禅宗那是因为他们认为“禅什么都不用做”、“一切皆是禅”,也是出于同样的文化原因一样。这符合他们一贯自欺偷懒的作风。虽然真正的禅确实是什么都不做,但这个“什么都不做”和他们以为的“什么都不做”完全不同。但是不要指望普通学人能区分这些。他们生在一种文化里,这种文化里的人普遍都是什么都不想付出,却想要得到一切。他们想要出最少的力却能得到最大的功果。所以他们干什么事都想要速成。而急于求成的背后则是基于“人只能活这一世所以要好好享受”的底层观念。在生活上他们想要不劳而获一劳永逸,在修行上他们同样会想要不劳而获一劳永逸。所以,当他们去修行,他们很多人会选择金刚乘作为修行法门,这不是因为他们是金刚乘的法器,而是因为金刚乘提供了无数可以被他们拿来维护自我的借口。他们可以不用戒酒、不用抛弃牛肉堡、不用避开香车美女、更加不用出家。金刚乘教导说贪欲即大乐,所以他们可以毫不掩饰自己的贪嗔痴,甚至可以到处宣传自己的贪嗔痴且以此为荣。而当他们中的一些人看到禅宗这样的法门时,他们觉得终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因为禅宗比金刚乘还要极端,也更加不容易被识破。你可以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会,什么修行也没有,只要说几句似是而非谁也不懂的话,就能装成很高深莫测的样子。反正大多数人根本无从分辨你是真是假。像这样的人他们总是能从佛教里截取那些能够营养“自我”的东西,总是能扒拉出那些“自我”最想要的东西。因为他们一直都在寻找各种不劳而获的方法,所以他们总是能在第一时间闻到捷径的味道。他们想要修行但却又不想要修行的苦,想要证悟后的自在洒脱却又不想要证悟前的苦修,想要有老师却又不想听老师的话。禅宗就成了他们的梦中的情宗,成为了他们自欺的利器。他们可以什么都不修却宣称自己在修,而且是最高级别的无修之修。可以假装证悟的洒脱和无所不在的修行,什么都是禅,喝茶是禅,走路是禅,连打游戏摆桌子也是禅,行走坐卧处处皆是禅。禅宗里面甚至还允许你和老师顶嘴,只要你打着机锋的名义,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和老师斗嘴。这在金刚乘的师徒之间是无法想象的。
过去我在看《五灯会元》的时候从字里行间里看到的是每个禅门成就者的不易,而他们在看五灯会元的时候看到的大概只有速成,还有就是什么都不用做却又能装得很有修行的窃喜。他们看不到那些爬山涉水去求法的禅师的辛苦,看不见他们脚上的茧子和满脸的尘土,看不见他们被法箧磨出血结痂的肩,看不见他们见了很多禅师参学了很久却一无所得的失望和迷惘,看不见他们风餐露宿忍饥挨饿,看不见他们被虎狼追逐,看不见他们被嘲讽被冷落被落井下石,更看不见他们生病时肿胀的脸,他们只看见了他们开悟那一瞬间的高光时刻。这让他们误以为这是一条易与之道。这实在是个可悲的误会。但是对他们而言,这几乎是必然的结果,他们身上那种想要不劳而获一劳永逸的习惯让他们只能看到这些,因为这些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
灵山居士写于2025年3月11日,首发于2025年3月12日。
本文于2025年3月12日首发于灵山居士微博及其他平台。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版权声明:所有灵山居士文章简繁体、中英文及各语种版权归“灵山居士”所属的自然人所有。请尊重版权,出版社、媒体或个人(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媒体,网站,个人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纸媒)如需使用请先获得灵山居士授权。不得对文章进行任何修改(不得修改的范围包括:作者名,标题,正文内容,以及标点符号)。我们保留一切法律权利。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