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灵山居士:被价值观锁定的命运

以前我给别人说戒律的时候,说完之后会问他们这条戒律你们能不能遵守?有几个人总是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说能遵守。无独有偶的是,每次我讲完法问他们今天讲的能不能听懂的时候,他们几位也总是能听懂。但是后来发生的很多事情证明他们其实是既做不到也听不懂。后来我慢慢发现不止是这件事,他们在其他事上、在和其他人的互动上也经常如此,他们很习惯于随口承诺,每件事他们似乎都会答应的很爽快,但是却从来不问具体细节,最后的结果都是一地鸡毛——他们不是没做好就是完全没做。而且会有各种理由和借口搪塞。

这样的人接触多了我慢慢发现他们之所以什么事都答应的这么爽快不是因为他为人爽快,也不是因为他了解自己的能力——事实恰好相反,正因为他完全不了解自己的能力才会答应的这么爽快。也正是因为他完全听不懂我在讲什么所以才会觉得自己听懂了。在他们看来,回答没听懂是很丢脸的事,反复确认细节也是很丢脸的事。因为他们给自己的人设,他们不能接受自己没听懂,也不能接受有什么事情是别人能做到自己却做不到的。对他们而言,回答“做不到”“没听懂”会让自己看上去很无能。他们需要对自己和他人都保持这样的人设,时间长了他们就会真的相信自己就是这个样子。自欺和欺人是他们自我保护的手段。他们习惯于在人前塑造虚假的形象,他们想让自己看上去比实际情况更好更强大,想让自己看上去比别人更优秀更有资源更有执行力,所以他们养成了随口承诺的习惯。他们以为这会让自己看上去更好。但这不会让你更好。只会让你更加远离真实,最后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

后来再遇到这样的人,只要他想都没想就说自己能做到——我就知道基本上他什么也做不好。如果他不是不了解自己的能力那就是他根本没认真对待这件事,不知道这件事的严重程度。他们之所以会随口承诺是因为很多事情他们根本没打算去做,所以才会一口应承下来。就像是那个著名的笑话说的,一个记者采访一个农民:如果你有一百万会将捐给国家吗?农民说当然会。记者接着问如果你有一辆车会捐给国家吗?农民还是肯定的回答。最后记者问:如果你有一头牛会捐给国家吗?农民说不会。记者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一百万可以捐一头牛却不能捐。农民说因为我真的有一头牛。没打算去做的事情当然不会有什么压力。其实这样的人并不只是在佛教团体里才这样,他们在所有的场合都是这样,他们习惯于随口承诺,习惯于给别人制造自己豪爽大气的假象。在他们看来,不遵守一个金刚乘的戒律的严重程度并不大于和朋友约好一起去爬山最后却爽约了的严重程度。假如在约定的时间他有没出现,也没有人会把他当街斩首。但是,很遗憾,这并不是一回事,对朋友爽约和不遵守戒律所要面临的后果完全不同。

而那些真正打算做的人,他们会很谨慎对待戒律的问题,他们会问的很细,会问这条戒律具体指的是那些行为,会问这条戒律的开遮在哪儿?犯戒的界限在哪儿?会认真考虑自己是否能够做到,万一做不到的话该怎么办?如果有违犯应该如何忏悔?而那些以最快的速度回复说能做到的人,我不能说他们从一开始就压根就没打算去做,我认为他们是想做的,但是因为说惯了大话,导致他们完全不了解自己,他们对自己很陌生。所以他们不了解自己的能力,也完全不了解做不到的后果——或者说他们不愿意相信会有那么严重的后果。假如一个人不愿意相信一件事,他总是有办法让自己不相信。所以他们没把这件事当成很严重的事认真对待。他们经常挂在嘴上的是:有侥幸心理。我其实并不太懂他们的逻辑。因为他们是在说:“虽然我在修行,虽然我在努力累积善因摈除恶因,但是因果也可能是不存在的。”我无法想象他们所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逻辑教育。这样的人最后总是会把一切都搞的一塌糊涂。

一方面我会把这归结为他们长期自欺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说了并不一定需要去做的环境里。以前我不了解为何他们会这样,后来接触的人多了,看到他们很多人都是这样,我慢慢明白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周围的每个人都不觉得说了不做是什么大事,当他们说“有空一起吃饭”的时候并不真的打算要和对方一起共进午餐。所以,当他们的这种习惯延续到修行上,就会面临严重问题。因为这次他们爽约的对象不是普通人而是三宝三根本。更要命的是,虽然他们可能并不打算去执行,但他们觉得必须要说,还必须要说的冠冕堂皇,必须说的像真的一样,他们觉得这会让自己很有面子。假如我和别人约好第二天早上6点半去爬山而我又觉得自己有可能会起不来至少我会说我有可能会起不来如果到时间我没来你们就别等我了。但是他们绝对不会这么说,他们会说放心我一定准时准点到,然后你等到日上三竿他也没有出现。

文化的力量是相当可怕的,因为它早已和我们的“自我”、尊严、习惯、价值观这些我们无比珍爱的东西牢牢焊死在一起。我们视它为自身的一部分。所以在缺乏强大的外力和自身强大的反省力的情况下,它基本上不可能被扭转。要一个人抛弃他既有的思维模式价值观约等于切掉他的两条腿,那需要极大的勇气洞见和反省能力,需要师徒双方通力合作,而这恰好是大多数人所不具备的。因为首先一个人要觉察自身文化的问题就需要极大的洞见和勇气,大多数人在这一步就卡住了。他们习惯于把自己的痛苦和遭遇归罪于他人,所以很难让他们明白这是自己价值观文化所导致的问题。在第一步之后,能再进一步把自己的痛苦和这些文化关联起来需要的是超级智慧,之后能再痛下决心改掉更是一种长期被搓磨的痛苦过程。所以没有几个人能撑到最后。这些年我见过很多尝试扭转命运的人,但是他们最终也没能挣脱文化所带来的既定思维价值观,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和他们的尊严绑定的,一旦被触碰就会引发自我强烈的反应而导致终止。在某些时刻,这些既定思维和价值体系决定了他们的命运走向。它们确保他们在每一次关键选择上都做出错误的选择。可以说,他们身上的文化从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锁定了他们的命运。


灵山居士写于2024103日。首发于2024107日。


本文于2024年10月17日首发于灵山居士微博及其他平台。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版权声明:所有灵山居士文章简繁体、中英文及各语种版权归“灵山居士”所属的自然人所有。请尊重版权,出版社、媒体或个人(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媒体,网站,个人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纸媒)如需使用请先获得灵山居士授权。不得对文章进行任何修改(不得修改的范围包括:作者名,标题,正文内容,以及标点符号)。我们保留一切法律权利。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灵山居士:假如你不是自己的主人的话

我们都认为自己是自己的主人,但是我们通常并不能完全证明这一点。 也许你可以指挥你的身体,比如你可以让自己的手拿起一杯茶,然后让自己的嘴巴张开,喝下它。你也可以让自己撒尿的时候不至于尿到裤子上。这些举动似乎可以证明你是自己的主人,你拥有完全的主权。 但同样有很多事实证明你并不完全是自己的主人,比如很多时候你并不能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你无法穿想穿的衣服,无法按自己的方式去刷牙,无法说服自己不去做那些不该做的事,你甚至无法命令自己准时起床。当你受到侮辱的时候,尽管你一再告诫自己不要生气不要生气,生气会犯了嗔戒的,你还是会生气。更加极端的时候你甚至无法阻止自己的错误心念,你会拿起武器,然后走进校园,朝每个会动的生命开枪。 这些事实都在有力的反对你对自己的看法,他们证明了你并非完全是自己以及世界的主人。你受你的思想,习惯的奴役。他们操纵着你,制约着你,让你无法自由。 当你无法做自己主人的时候,麻烦也就会伴随你一生。事实上,佛教的修行就是要你成为自己以及世界的主人,佛教并不认为你目前已经是事实上的掌权者。因为你很容易被激怒。 当你是你的想法的主人的时候,你可以随时抛弃他,你不会为他而痛苦。但是在此之前,假如你遇到相反的想法,你的想法就会鼓动你生气。而你也非常听话,抛弃自己的想法是个痛苦的过程,这说明你被奴役的程度有多深。 我们仔细检视自己的痛苦,几乎无一例外是由于出现了和我们期待相反的东西,而我们所期待的东西多数时候就是我们熟悉或者习惯的东西还有就是我们认为应该出现的东西。当然也有些时候,你期待出现正好相反的东西,比如以前生活中所没有的新鲜事物,但是假如出现的事物和以前的一样单调乏味,你也会失望和痛苦,这些都是没有成为自己主人的坏结果,你会痛苦,会失望,会喊妈妈。 要成为自己和世界的主人,你就必需知道,你所执有的一切,你所习惯的一切,并非你所认为的那样必不可少或者不可改变。很多人认为自己是不可改变的,他们对改变自己不具信心,那只是因为他习惯了作自己,我经常遇到这样的人,他们习惯了自己的习惯,不想改变自己,(至少他们不希望马上改变自己,就象是在冬天的早晨,虽然知道早晚要起来,他还是希望多在被窝里呆一会)不过如果你不改变自己的习惯,你就会永远受他奴役,这样你就会继续轮回下去。不过 “ 继续轮回 ” 通常不是一个具有威摄力的理由,很多人并不在乎继续轮回。他们甚至有点期待。所以有时候你必

灵山居士:一个虚假而巨大的希望足以毁掉你的整个人生

“ 上天之所以没有让你和他成,其实是在保护你,是为了让你能够遇到更好的人。你值得拥有更好的。 ” 我经常看到有人会这样安慰那些失恋的人。每次看到这样的话都让我深感忧虑。我并不怀疑这句话是否能有效安慰别人——它当然能。令我忧虑的是它提供给了对方一个虚假而巨大的希望。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一个虚假而巨大的希望足以毁掉他的整个人生。 而很多人之所以会命运悲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误以为自己不普通。 世界只有那些非常有福德非常特殊的人上天才会特别眷顾,才会特别安排。对普通人来说,如果你相信了这样的说法,只会招致更大的痛苦和挫败。事实是,很多人在未来遇到的可能比现在的还要糟糕一百倍,他可能花光你所有的钱去投资最后赔的一干二净,他还和你最好的闺蜜上床,更有可能是你一直都遇不到合适的人,会一直孤独终老。 这样的话会让你把自己置于非常特别的位置。似乎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有专人安排。“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你只需往前走就能遇到。”这当然不是事实,这只是自欺。通常,只有那些非常特殊的人、非常特殊的修行者、有特殊使命的人,才会有这样的待遇,大多数普通人只是按照自己的既定业力展开自己的人生,并无特殊待遇。如果他们想要强行改命,通常只会遭遇更大的反弹,连原有的待遇都会随之消失。之所以这样的说法会在现代社会流行、被大部分人接受,是因为它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的虚荣心,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受到特别眷顾的,让他们心存希望觉的未来会更加美好。虽然用它来安慰人很有效,但它无疑会让你陷入更大的期待之中,从而导致更大的痛苦。就像是有人赞美苦难,告诉你苦难的尽头是幸福,告诉你你可以利用痛苦增加你的人生阅历和修行,浴火重生。但是普通人并无利用痛苦修行的能力和方法,对他们而言,痛苦就是痛苦,而绝非法道。很多人在经历巨大痛苦之后会痛恨这个世界,他们眼里的光会消失,会变得更加冷漠,心会更硬,会更加无法相信别人,更见不得别人幸福,更会掩饰自己,还会练成一个更加狡猾无孔不入的自我。这是痛苦所赋予他们的。除非你只有两岁,才会认为他们会经由这些痛苦体验到一切众生的感受从而增长悲心同理心。虽然所有的人遭受痛苦挫折都是在消业,但是因为不修行的人 24 小时都在不间断的造新业,所以他们消不消业其实对他们的人生并没有太多影响。他们消除的那点业障就像是大海里蒸发了一点水一样,很快就又会回归到大海。只有对那些懂得修心技巧掌握了如何不造业的大修行者而言,或

灵山居士:净观,同一件事在不同人的眼里会有多少版本

去年万圣节的前夜我看了一部讲述中世纪决斗的电影,电影的名字叫《最后的决斗》 The Last Duel 。我在想你们都应该去看一下。去看一下每个人是如何向自己解释现象的,看一下每个人是如何把事情解释的让“自我”高兴的,看一下同一件事在不同人的眼里会有多少版本。 电影分别从三个人的视角来讲叙同一个故事。第一幕讲的是男主尚 · 德 · 卡鲁日( Jean de Carrouges )眼里的真相。在卡鲁日眼里,他在 1370 年法国利摩日围城战中救了男二号贾克 · 勒 · 格里( Jacques LeGris )的命,如果不是他在关键时刻帮他挡了一剑,他早就命丧当场了。他们也因此而成为了好朋友。在卡鲁日眼里,自己是勒 · 格里的救命恩人,但是对方却并未知恩图报,反而经常对不起自己,他不但帮着皮埃尔向自己征税,还抢占了本该自己世袭的官职。最后,他还玷污了自己美丽的妻子玛格丽特( Marguerite de Carrouges )——虽然他对自己妻子是被强奸还是通奸并不那么确定,毕竟她有时候会穿的像个荡妇一样。而在贾克 · 勒 · 格里眼里,事情则恰好相反——在那场持续时间不长的战役中,是他救了尚 · 德 · 卡鲁日的命而不是相反。当卡鲁日独自一人骑着马鲁莽地冲向敌军阵营时,如果不是他带着其他人紧随其后,他可能早就被分尸了。所以他一直觉得应该被感激的是自己。而且他还一直在帮助卡鲁日,帮他向皮埃尔求情暂缓缴税。但是对方却冤枉自己强暴了他的妻子。他们只是偷情而已。在贾克 · 勒 · 格里眼里,尚 · 德 · 卡鲁日美丽的妻子玛格丽特从第一次见面开始就一直在有意无意地勾引自己。无论是宴会上的偶尔对视还是她在裁缝店楼上偷偷窥视他,都是她对他有意的明证。甚至连她被强暴时的拒绝和尖叫在他看来都是为了撩起他的征服欲而技巧性的欲拒还迎。所以,他把这整件事定义为通奸而非强奸,并且还跑去向神父忏悔。但是女主玛格丽特显然不同意勒 · 格里对这件事的定义。在她看来,自己从未勾引过贾克 · 勒 · 格里。她一直都非常忠于自己的丈夫。而且整个事件过程中她一直都在拒绝贾克 · 勒 · 格里——她请他离开并跑回房间试图关上门——虽然没成功。所以在卧室里发生的事情被她定义为强奸。她必须捍卫自己的名声。但我非常怀疑她真的如她所描述的那样无辜。毕竟,我们都习惯于把自己描述的过于美好,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常常会偏离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