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灵山居士:交浅不可言深,无交焉能索物

近世儒家之衰,令华夏文脉礼仪俱废,人多不知进退行止,常有惊世之举。余见有新进者,初来乍到,尚无尺寸之功,贪求成佛之法,其人坐垫尚未捂热,道友尚未识全,即欲同众人等,欲得无上之法。然汝可曾于师前呈奉一茶,又可曾于佛前置一烛。庙堂诸物,上至座椅香烛,下至饮食碗筷,皆与汝无干。未建尺寸之功,又何堪与众人共?昔卢行者于黄梅五祖处,舂米八月;密祖于其师处,受百般折辱,后方得教授。又有须达多长者请世尊讲经,以金砖铺地,今汝之功德何在?此乃选佛之场,一饮一啄,皆十方檀越之功。其经年累月,事师奉佛,岂汝新进者可比。自古法不轻传,师不顺路,古人中求成佛成仙者,抛家舍业,端茶扫地,事师数十载方能得者。此事若能轻授,法亦不法矣。

又见有一班人等,素昧平生,平素无问候,见利则冒头,点赞之交尚无,开口即索物索功德。晚近儒学之衰,致令世间多有此辈,古人贩夫走卒之辈尚知交浅不可言深,其不知也。交浅者尚不可言深,素无交情者又安能坦然索物?虽遇大德之人,不予计较,然此举徒损汝自家福德。汝所取者,非风刮来,乃十方大众心血所成,不出力而得者,非得也,乃失也。此辈人情世故尚不知,不知行亦不知止,失之为人之道。如是之人,待要成佛,亦非不可,然须等得庭前柏树子成佛后方可行也。


灵山居士写于2024710日。首发于2024年10月12日。


本文于2024年10月12日首发于灵山居士微博及其他平台。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版权声明:所有灵山居士文章简繁体、中英文及各语种版权归“灵山居士”所属的自然人所有。请尊重版权,出版社、媒体或个人(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媒体,网站,个人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纸媒)如需使用请先获得灵山居士授权。不得对文章进行任何修改(不得修改的范围包括:作者名,标题,正文内容,以及标点符号)。我们保留一切法律权利。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灵山居士:假如你不是自己的主人的话

我们都认为自己是自己的主人,但是我们通常并不能完全证明这一点。 也许你可以指挥你的身体,比如你可以让自己的手拿起一杯茶,然后让自己的嘴巴张开,喝下它。你也可以让自己撒尿的时候不至于尿到裤子上。这些举动似乎可以证明你是自己的主人,你拥有完全的主权。 但同样有很多事实证明你并不完全是自己的主人,比如很多时候你并不能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你无法穿想穿的衣服,无法按自己的方式去刷牙,无法说服自己不去做那些不该做的事,你甚至无法命令自己准时起床。当你受到侮辱的时候,尽管你一再告诫自己不要生气不要生气,生气会犯了嗔戒的,你还是会生气。更加极端的时候你甚至无法阻止自己的错误心念,你会拿起武器,然后走进校园,朝每个会动的生命开枪。 这些事实都在有力的反对你对自己的看法,他们证明了你并非完全是自己以及世界的主人。你受你的思想,习惯的奴役。他们操纵着你,制约着你,让你无法自由。 当你无法做自己主人的时候,麻烦也就会伴随你一生。事实上,佛教的修行就是要你成为自己以及世界的主人,佛教并不认为你目前已经是事实上的掌权者。因为你很容易被激怒。 当你是你的想法的主人的时候,你可以随时抛弃他,你不会为他而痛苦。但是在此之前,假如你遇到相反的想法,你的想法就会鼓动你生气。而你也非常听话,抛弃自己的想法是个痛苦的过程,这说明你被奴役的程度有多深。 我们仔细检视自己的痛苦,几乎无一例外是由于出现了和我们期待相反的东西,而我们所期待的东西多数时候就是我们熟悉或者习惯的东西还有就是我们认为应该出现的东西。当然也有些时候,你期待出现正好相反的东西,比如以前生活中所没有的新鲜事物,但是假如出现的事物和以前的一样单调乏味,你也会失望和痛苦,这些都是没有成为自己主人的坏结果,你会痛苦,会失望,会喊妈妈。 要成为自己和世界的主人,你就必需知道,你所执有的一切,你所习惯的一切,并非你所认为的那样必不可少或者不可改变。很多人认为自己是不可改变的,他们对改变自己不具信心,那只是因为他习惯了作自己,我经常遇到这样的人,他们习惯了自己的习惯,不想改变自己,(至少他们不希望马上改变自己,就象是在冬天的早晨,虽然知道早晚要起来,他还是希望多在被窝里呆一会)不过如果你不改变自己的习惯,你就会永远受他奴役,这样你就会继续轮回下去。不过 “ 继续轮回 ” 通常不是一个具有威摄力的理由,很多人并不在乎继续轮回。他们甚至有点期待。所以有时候你必

灵山居士:一个虚假而巨大的希望足以毁掉你的整个人生

“ 上天之所以没有让你和他成,其实是在保护你,是为了让你能够遇到更好的人。你值得拥有更好的。 ” 我经常看到有人会这样安慰那些失恋的人。每次看到这样的话都让我深感忧虑。我并不怀疑这句话是否能有效安慰别人——它当然能。令我忧虑的是它提供给了对方一个虚假而巨大的希望。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一个虚假而巨大的希望足以毁掉他的整个人生。 而很多人之所以会命运悲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误以为自己不普通。 世界只有那些非常有福德非常特殊的人上天才会特别眷顾,才会特别安排。对普通人来说,如果你相信了这样的说法,只会招致更大的痛苦和挫败。事实是,很多人在未来遇到的可能比现在的还要糟糕一百倍,他可能花光你所有的钱去投资最后赔的一干二净,他还和你最好的闺蜜上床,更有可能是你一直都遇不到合适的人,会一直孤独终老。 这样的话会让你把自己置于非常特别的位置。似乎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有专人安排。“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你只需往前走就能遇到。”这当然不是事实,这只是自欺。通常,只有那些非常特殊的人、非常特殊的修行者、有特殊使命的人,才会有这样的待遇,大多数普通人只是按照自己的既定业力展开自己的人生,并无特殊待遇。如果他们想要强行改命,通常只会遭遇更大的反弹,连原有的待遇都会随之消失。之所以这样的说法会在现代社会流行、被大部分人接受,是因为它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的虚荣心,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受到特别眷顾的,让他们心存希望觉的未来会更加美好。虽然用它来安慰人很有效,但它无疑会让你陷入更大的期待之中,从而导致更大的痛苦。就像是有人赞美苦难,告诉你苦难的尽头是幸福,告诉你你可以利用痛苦增加你的人生阅历和修行,浴火重生。但是普通人并无利用痛苦修行的能力和方法,对他们而言,痛苦就是痛苦,而绝非法道。很多人在经历巨大痛苦之后会痛恨这个世界,他们眼里的光会消失,会变得更加冷漠,心会更硬,会更加无法相信别人,更见不得别人幸福,更会掩饰自己,还会练成一个更加狡猾无孔不入的自我。这是痛苦所赋予他们的。除非你只有两岁,才会认为他们会经由这些痛苦体验到一切众生的感受从而增长悲心同理心。虽然所有的人遭受痛苦挫折都是在消业,但是因为不修行的人 24 小时都在不间断的造新业,所以他们消不消业其实对他们的人生并没有太多影响。他们消除的那点业障就像是大海里蒸发了一点水一样,很快就又会回归到大海。只有对那些懂得修心技巧掌握了如何不造业的大修行者而言,或

灵山居士:净观,同一件事在不同人的眼里会有多少版本

去年万圣节的前夜我看了一部讲述中世纪决斗的电影,电影的名字叫《最后的决斗》 The Last Duel 。我在想你们都应该去看一下。去看一下每个人是如何向自己解释现象的,看一下每个人是如何把事情解释的让“自我”高兴的,看一下同一件事在不同人的眼里会有多少版本。 电影分别从三个人的视角来讲叙同一个故事。第一幕讲的是男主尚 · 德 · 卡鲁日( Jean de Carrouges )眼里的真相。在卡鲁日眼里,他在 1370 年法国利摩日围城战中救了男二号贾克 · 勒 · 格里( Jacques LeGris )的命,如果不是他在关键时刻帮他挡了一剑,他早就命丧当场了。他们也因此而成为了好朋友。在卡鲁日眼里,自己是勒 · 格里的救命恩人,但是对方却并未知恩图报,反而经常对不起自己,他不但帮着皮埃尔向自己征税,还抢占了本该自己世袭的官职。最后,他还玷污了自己美丽的妻子玛格丽特( Marguerite de Carrouges )——虽然他对自己妻子是被强奸还是通奸并不那么确定,毕竟她有时候会穿的像个荡妇一样。而在贾克 · 勒 · 格里眼里,事情则恰好相反——在那场持续时间不长的战役中,是他救了尚 · 德 · 卡鲁日的命而不是相反。当卡鲁日独自一人骑着马鲁莽地冲向敌军阵营时,如果不是他带着其他人紧随其后,他可能早就被分尸了。所以他一直觉得应该被感激的是自己。而且他还一直在帮助卡鲁日,帮他向皮埃尔求情暂缓缴税。但是对方却冤枉自己强暴了他的妻子。他们只是偷情而已。在贾克 · 勒 · 格里眼里,尚 · 德 · 卡鲁日美丽的妻子玛格丽特从第一次见面开始就一直在有意无意地勾引自己。无论是宴会上的偶尔对视还是她在裁缝店楼上偷偷窥视他,都是她对他有意的明证。甚至连她被强暴时的拒绝和尖叫在他看来都是为了撩起他的征服欲而技巧性的欲拒还迎。所以,他把这整件事定义为通奸而非强奸,并且还跑去向神父忏悔。但是女主玛格丽特显然不同意勒 · 格里对这件事的定义。在她看来,自己从未勾引过贾克 · 勒 · 格里。她一直都非常忠于自己的丈夫。而且整个事件过程中她一直都在拒绝贾克 · 勒 · 格里——她请他离开并跑回房间试图关上门——虽然没成功。所以在卧室里发生的事情被她定义为强奸。她必须捍卫自己的名声。但我非常怀疑她真的如她所描述的那样无辜。毕竟,我们都习惯于把自己描述的过于美好,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常常会偏离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