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嫌一事,儒家最重,余少年时虽未学亦知,于男女大防诸事,不学而自知,此余多生习气所致也。然避嫌非仅男女,于言语之中,亦须避嫌,事事须分明,防人误解,常有小人,言语模糊,借他人之花献佛,而绝口不提花非己有,致人误解,感念于己,此非君子所应为。又有于对谈之中,知彼所痛而避其痛处,亦属避嫌也。
避嫌一事,乃儒家礼教之精髓。知避嫌者,善能体他人之感受,能体他人感受者,心则善矣。余所见不知避嫌者,皆不知他人之观感,不知人情世故,置他人感受于不顾,此辈中难有善类。知避嫌者,能体他人之苦,遇事恐伤他人,常劳己而利他;又恐他人误解,是以思虑言语皆周全。而不知避嫌者,难体他人之情,不知他人之痛,常伤人而浑然不知。有者谓,此辈不知避嫌盖因其无心无肺也。然则不尽然,此辈若真愚痴混沌,乃无心肺;然若非真愚痴,则是刻意为之,其用心可诛。余观世间,常有假借真性情而行无教养之事者,又常有假借无心肺而不避嫌者,皆人中彘狗也。余尝谓儒家之教乃佛家修行之基,此即是也。若修道者不知避嫌,乃不知他人感受也,不知他人之感受,则无慈悲,又何以发菩提心。
今人常谓:“行的正坐得直,何管他人作何想。”然此言大谬,若非婚非恋男女同出同入,则无怪旁人多想,其所想之资乃汝亲授也。而今去圣日遥,人多不知避嫌,亦不知自重,叔嫂同榻,翁媳不避,是以常有媳出翁子,嫂结叔胎,丑态较古人多出何啻百千万倍,皆不知避嫌所致也。为人者,当知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此乃为人之道也。然常有徒具人形而不知为人之道者。不知为人之道,则心与下三道齐;不知为人之道者,人尚不得做,又何堪做佛。
本文于2021年3月26日首发于灵山居士新浪微博,谷歌Blogger及其他自媒体。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版权声明:所有灵山居士文章简繁体,中英文版权归“灵山居士”所属的自然人所有,请尊重版权,媒体或个人(包括互联网媒体,网站,个人空间,微博,微信公众号,纸媒)如需使用请先获得灵山居士授权。不得对文章进行任何修改(不得修改的范围包括:作者名,标题,正文内容,以及标点符号)。我们保留一切法律权利。
电子邮件: lingshanjushisiwu@gmail.com
灵山居士新博客:http://blog.sina.com.cn/lingshanjushi2017
谷歌Blogger:https://lingshanjushi.blogspot.com/
灵山居士微博:http://weibo.com/lingshanjushi
灵山居士官网:http://www.xinwuyang.com/
灵山居士公众账号:lingshanjushigz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