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哲诺布说:“在佛教里,道德不是最重要的,智慧才是最重要的。”钦哲仁波切之所以这么说的原因大概是因为看到太多人把佛教和道德联系在一起。
在今天,我们时不时会听到各种关于佛教的论调。这些论调大多是关乎道德的。例如很多人认为学习佛法就是为了做个好人。还有些人认为心怀善念心里有佛即可。我不得不说,学习佛法不是为了做个好人,学习佛法是为了证悟。学佛也远不是心怀善念心里有佛即可,佛教修行者有很具体的修行步骤与方法。
现代有些学者认为佛教在历史上被很多统治者当做培养理想人民的宗教。这大概是因为佛教强调因果,历史上佛教的因果论经常被有意无意曲解成宿命论。出现这样的事情并不令人意外。因果是佛教最重要最深奥的话题之一,但是同时它也是非常复杂难懂的。想解释清楚因果并非易事。它不是简单的宿命论。不是那种“你做了什么就必须承受什么样的命运”的粗暴理论。事实上,如果佛教的因果论是这样的话,那么佛教徒就完全没有必要修行。因为命运已经注定了,做什么也无法改变。好在佛教所讲的因果完全不是这样。所以,真正的佛教徒是最积极的人,他们努力加入好的因缘,剔除坏的因缘,以便接近智慧。最后,他们耗尽所有的因缘和习气。
还有些学者认为佛教是培养温良恭俭的人民的最佳宗教,他们说:假如我们是个佛教国家的话,至少我们的治安会很好。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当然,我也希望生活在治安状况良好的国家,但我必须说的是,这完全不是佛教的目的。佛教不是为了节约治安经费而存在。佛教也不是为了培养习惯于认命的人民而存在,佛教更不是为了让我们当个好人。两千多年前的那位印度王子在深夜离开皇宫走进黑夜可不是为了这些世俗的目的。
佛教不是道德为主的宗教,事实上,假如我们去审视道德。我们会发现,道德其实是多变的。翻开人类历史,我们会发现,道德与法律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之一。起初,人类只是零散的生活,独自打猎,后来,他们觉悟到人多可能会更安全,于是,部落出现了,再之后,部落和部落之间联盟,慢慢城邦出现了。人们不再惧怕野兽,但是他们开始惧怕那些不守规矩的人。当人越聚越多的时候,问题也随之出现了。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大家达成一个共识:假如我们要长期在一起生活的话,我们必须遵守某些约定俗成的东西,否则没有人会安全。有些东西是必须遵守的,例如,不得抢劫。不得杀人。假如不遵守的话,我们就完全无法在一起生活,这些东西后来被称为法律。触犯法律的后果很严重。你会被关进监狱。以免妨害大家的正常生活。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虽然看上去没有触犯法律的后果那么严重,但其实也挺严重。但是它们大部分还没严重到需要关进监狱的程度——虽然大家认为这些行为也很不好,但是还没严重到要把他们关起来的地步。但是大家会鄙视他。——这些规则后来被称为道德。但是,我们看到,在不同的时期,道德与否的标准是完全不一样的。在2018年的中国,假如一个男人想要拥有很多女人,就会被大众认为是不道德的。在一夫一妻制的社会里,主妇在自己家的车里发现别的女人的内衣当然是一件天大的事了。但是在历史上,一夫多妻制曾经长期存在,一百多年前的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就有十房老婆,在那个年代,没有人认为袁世凯有这么多老婆是不道德的。在那时候,假如你的老婆不能生育,家族里就会有人出面让你另外多讨一个老婆,因为没有后代被认为是非常严重的不孝顺。所以,道德与否在于你的行为是否伤害了某些人,而那些人是否会受到伤害取决于他们对于这些行为的定义——这种定义通常并不恒久。可以想见的是,在今天被认为是非常不好的行为,可能过两百年大家就会觉得非常稀松平常。1946年,当法国人路易斯·里尔德第一次向世界发布他设计的泳衣比基尼时,他尴尬的发现只有一位跳脱衣舞的女孩愿意为其当模特,其他人都避之唯恐不及,但是在今天,恐怕很少有人认为穿比基尼不道德。道德会随着人类观念制度的改变而改变。而真理不会,佛教所传递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这些不会因为时代不同而有所改变。
显然,培养具有道德的人民不是佛教的目的,佛教致力于解决让我们痛苦的根本原因。而不是制定道德规范。
虽然如此,道德的存在仍然非常必要,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佛法都需要一个相对正常的社会。所以,一个大多数人都遵守法律和道德的社会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佛教并不是培养道德模范的宗教。
相对于道德,佛教更强调智慧,但也不要因此忽视道德。虽然道德不是最重要的,但它仍是重要的。不道德的人经常会做出不顾及别人感受的举动,这显示他们较少考虑他人。一个连道德都不具备的人,一个自私到可以毫无顾忌伤害很多人的人,怎么可能具备智慧?佛教虽然认为道德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它仍然被视为发展智慧的基础。当我们说起智慧的时候,要了解我们所说的是基于实相的智慧。或者说,智慧就是实相。而不是我们通常所指的那种智慧——钱钟书式的智慧。钦哲仁波切把智慧定义为“心处于正常状态。”那么,什么是“心处于正常状态。”?这是我们之后要讨论的话题。
灵山居士写于2018年4月24日4:36
本文于2018年4月24日首发于灵山居士谷歌Blogger,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版权声明:所有灵山居士文章简繁体,中英文版权归“灵山居士”所属的自然人所有,请尊重版权,媒体或个人(包括互联网媒体,网站,个人空间,微博,微信公众号,纸媒)如需使用请先获得灵山居士授权。不得对文章进行任何修改(不得修改的范围包括:作者名,标题,正文内容,以及标点符号)。我们保留一切法律权利。 电子邮件: lingshanjushisiwu@gmail.com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