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七月, 2019的博文

灵山居士:如何克服修行中的畏难情绪

学生问:弟子的问题是如何克服修行中的畏难情绪?现在修行中经常会触及自我比较强硬,或者说比较敏感的地方。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我都会感慨修行怎么如此之难,改习气怎么如此之难。想想最终要改变所有的习气,放弃所有的习惯的东西,我都不禁会生起畏惧之心,感觉似乎永远也达不到那个目标。弟子祈请师父开示,当弟子有这样动摇之心时,应当如何克服。 灵山居士回复:想想如果我们不修行那会更难,我们要面对的是无尽的轮回长夜,毫无希望,漫长的令人绝望。我们会一次一次转生,长大,恋爱,结婚,离婚,死去,我们爱的人会一个个离开,死去,或是转生为动物,被更大的动物吞噬咀嚼,没有完结。就像是一个人掉进太平洋中间离岸几千公里看不到岸的那种窒息感。如果受一次苦就能把问题彻底解决掉,为何不做呢?我们的亲人朋友,他们都是被无明绑架,被眼耳鼻舌身意捆住了。我们可能是唯一逃出来的那个。我们有希望练好武功回去救他们。这是我们应该做也是必须做的事。作为菩萨,我们应该练好武功像超级英雄那样去救出所有的被困者。如果我们害怕,我们退缩,那么他们会永远受苦。我们自己也会重新被绑架。你是真正修行过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感觉,很多人从未步入真正的修行,他们的修行云淡风轻,从未弄痛过自我,他们只是抚摸自我,和自我跳探戈。这样的修行对轮回毫无腐蚀力,更不要说阻断轮回。我们也可以去阅读往昔那些从事这项伟大工作的祖师们的传记,过去有很多人走过这条路(光荣的荆棘路——安徒生语),虽然这条路很艰难,但并非永无止境。如果你去阅读密勒日巴的传记,你会知道,他在几百年前经历过的正是我们现在所经历的,你有过的情绪他都有过,他有过迷茫,有过退缩,有过动摇,知道这些会鼓励我们前行。有无数的先行者已经先于我们抵达终点。如果他们可以,我们也一定可以。 灵山居士写于 2019 年 7 月 31 日 本文于2019年7月31日首发于灵山居士新浪微博及谷歌Blogger。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版权声明:所有灵山居士文章简繁体,中英文版权归“灵山居士”所属的自然人所有,请尊重版权,媒体或个人(包括互联网媒体,网站,个人空间,微博,微信公众号,纸媒)如需使用请先获得灵山居士授权。不得对文章进行任何修改(不得修改的范围包括:作...

灵山居士:逻辑一说话,胜义谛就发笑

很多学习佛法的人在初期会醉心于佛教严密的逻辑。在学习佛法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确实很需要逻辑,我们的上师在互动中也向我们展示了他无懈可击的逻辑和智慧——这是我们对他产生信心的原因之一。但是随着你修行的深入,你开始接近胜义谛,你的上师可能慢慢会做一些不那么符合逻辑的事情来冲击你的逻辑。那是因为,你不可能依靠逻辑去证悟胜义谛。在佛法修持的初级阶段,逻辑尚能一显身手,随着修行越来越深入,逻辑会慢慢变的力不从心,当你即将抵达胜义谛,逻辑会显得捉襟见肘无能为力。只有当你的整个逻辑体系被击碎,胜义谛才会出现。为了辗轧你的逻辑,你的上师会用各种手法。譬如:你的上师面前已经有一杯水了,他却要求你去给他倒一杯水去。你尝试提醒他桌上已经有水了,但他坚持说:“去倒一杯水。”看上去很没有道理。但是没有道理就是最大的道理,因为你的上师要求你倒水,你不需要管是不是有水。正确的态度是只管倒就是了。我们总是被我们狭隘的逻辑缚住,我们的逻辑是:如果桌上已经有一杯水,那么再倒一杯就是多余的。 为了推翻你的逻辑,你的上师可能让你买两百个勺子。你可能会奇怪为何要买这么多勺子,平时吃饭的只有五个人。用得着吗这么多吗?你可能以为上师要送人。当你把两百个勺子买来呈给上师,你的上师看都不看一眼就说:“你把它们扔到垃圾桶里。”如果按照普通人的逻辑,这简直是浪费。但是,如果你乖乖地遵照上师的要求去做了,没有一点疑义,那么一点也不浪费,因为扔掉两百个勺子粉碎了你认为勺子必须要给人用的逻辑。谁规定的勺子必须要用来喝汤用来吃饭用来送人不能直接扔进垃圾桶? 我们对色声香味触法的概念大网组成了我们的世界,这些概念之间的互相依存的复杂关系形成了我们所谓的逻辑体系,如果我们把土豆扔进火堆,我们就会得到烤土豆,如果我们把盐撒在水里,水就会变咸,天空是蓝色的,猫是会在你腿上蹭的,你可以在水里游泳而不能在水泥地里游泳。这一切都很符合逻辑。这些逻辑体系让我们的世界看起来真实而又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可以说,逻辑是支撑我们轮回的骨架。你的上师可能要求你做很多你觉得很浪费的事,可能要求你做很多好像很没逻辑的事,但更大的可能是你的上师做的所有的事都很符合你的逻辑,符合你对佛教的认知,符合你对上师的认知。那可能是你太差劲了,承受力太差了。你的逻辑禁不起冲击,你的信心吹弹即破。所以,大家就岁...

灵山居士:怎么做功德最大?

有人问:我经常会去做一些功德,但是不知道怎么做功德最大?您是否可以谈谈这方面的话题? 灵山居士回复:我的建议是,你最好忘掉这些。如果你在做任何功德的时候能忘掉功德这件事,那可能是最有功德的。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年佛教徒,我们都快成精了,我们都听了太多佛教里关于功德的宣传:这个咒语能让我们获得什么什么,那个灌顶能让我们消除什么,放生会怎么样怎么样之类的。我并非否定这种宣传的价值,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种宣传让我们变得非常功利。我们供养上师钱或是其他东西的时候,我们的心态真的是供养吗?我觉得更接近于投资,我们听了太多供养上师的功德,潜意识里,我们在期待丰厚的回报。如果我们待在佛教团体里足够长的时间,受到足够多的染污,本来很单纯的善行也会慢慢变得很复杂,你可能喂流浪猫的时候都会想着这个行为会让你得到多少功德。当然,你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自己这么想。这一切都发生在潜意识里。你自己都意识不到。 做任何善事,你最好只是单纯的想去做,而不是因为做这些事情有功德,或是会让你获得某种善业累积某种资粮。你去喂猫只是因为你觉得这些猫需要食物而你又恰好有能力提供。喂饱它们让你很高兴。就像是喂饱你的儿子一样,你会去计算喂饱你儿子的功德吗?同样的,当你把一条即将被杀的鱼买下放回水里的时候,如果你只是单纯的为它免于刀割油煎之苦并且与佛法结缘而高兴的话,那是最好的。在证悟空性之前,这是你能拥有的最佳态度。 我们人类有非常强烈的算计的习气。同时我们也拥有非常强大的伪装习气。作为佛教徒,我们知道应该展现给别人什么形象,我们会假装自己没有任何算计,但是,即便我们看上去好像没有在计算,我们还是会计算。我们会计算很多东西。如果我们供养了上师很多东西,而上师对我们的态度并没有明显的改观甚至还变的更差。你难道不会觉得很失落很委屈?如果你觉得自己牺牲了很多个人时间来服务上师,但是你的上师却似乎对另一个弟子更好而她好像什么也没干你会不会觉得不公平心怀怨怼?你当然会。这表示我们一直在计算。我们付出一点东西,我们总希望收回点什么。换取点什么。 我并非在说你应该一开始就不想任何功德,这不可能,而且即便你想做这也是根本无法企及之事。况且,假装自己具有这种特质会让你变得很虚伪。在最初,你应该很在乎这些,你应该在乎功德,你应该努力去做任何可以累积功德的事情,不要去想功德多少的问题,尽你所能,能做多少就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