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灵山居士:让世界保持有序是我们潜在的强迫症

我有个习惯,我会经常检查一下自己手机的 app 是否是最新的版本。大概每隔几天就会看一次。看看它们是否处于最新的状态,是否需要更新。如果有段时间没有更新我就会略微有些不安,如果检查到不是最新版本我就会马上进行更新。这个习惯保持了好几年,直到某一天我惊觉自己已被它控制。仔细观察,我发现这和我一贯以来的习气是一脉相承,我希望能永远保持最佳状态、永远不落人后,希望世界能永远有序,可以示人。这里面潜藏着“自我”的不安,潜藏着某种“自我”证明的焦虑,潜藏着对完美的索求和与他人下意识的对比,而这种对比则是我很多骄慢的源头。这种习惯并非在手机 app 出现之后才产生,早在 app 出现之前它就已经存在,因为它的巨大活力和适应性,它会寄生在所有的事情上面,在很多事情上我都能找到它的踪影。在很多事情上我都会要求极致完美,对自己如此,对他人也是如此。我会审视自己,也会审视他人。这造成了我们之间的一些紧张关系。这有点像是某种强迫症,你想要让一切都井然有序:水龙头里必须有水,冰箱里必须有冰块,唐卡不能是歪的,地面必须一尘不染,一打开门就能看到你的快递安静地躺在门口。世界必须如斯方好。我们想要这样的世界,想要这种版本的有序。这里面潜藏着我们的不安和对世界的干涉,潜藏着我们对因缘果运行方式和运行速度的不满。我们觉得世界应该是确定的,应该是可控的,应该是可预测可扭转的。我们不喜欢惊喜,不喜欢早上起来发现公司没了,不喜欢马桶里有没冲干净的屎,所以我们努力驯服世界,把它往我们希望的方向拽。毫无疑问,这和修行所要达到的是截然相反的东西。世界自有其规则,有其节奏,你必须予以尊重。所以你必须接受早起水龙头里没有水,必须接受有口臭的客户对着你喋喋不休而你又不能离开,接受你儿子说二加一等于五,接受有人没有逻辑有人没有廉耻,接受无论你如何努力对方可能最终还是没有丝毫改变,接受有人出现有人离开,接受没有人真的在乎你,接受有人想要帮你,有人想要害你,每件事都是正常的。一切都是本该如此,每一片叶子都落在了它应该落的地方。没有一片叶子会落在它不该落的地方。 灵山居士写于 2025 年 6 月 24 日,首发于 2025 年 7 月 2 日。 本文于 2025 年7 月2 日首发于灵 山居士微博及其他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版权声明:所有灵山居士文章简繁体、中英文及各语种版权归“灵山居士”所属的自然人所有。请尊重版...
最新博文

灵山居士:利益众生所遇之种种魔障 之 菩提心魔

在我年青的时候,曾经一度以为直言不讳是一种优点,且一直在为自己是一个直言不讳有什么就说什么的人而深感荣耀。因为我生长的地方也因为性格的原因,我曾经非常不喜欢那些说话喜欢藏着掖着的人,他们挤牙膏似的说话方式对我而言无异于一种折磨。我一直都喜欢直爽的人。后来经过了很多事情之后我慢慢发现直言不讳对我个人而言可能是个优点, —— 假如我只是个普通人不需要和很多人接触的话。 —— 但是作为一个弘法者,它就很很可能会被魔王利用而变成一个致命的缺陷。因为大多数人不会喜欢一个太过直率的人,直言不讳在很多时候对他们而言都会是一种冒犯,大多数人并没有做好听真话的准备——即便是那些自认为已经有了某种程度证悟的修行者。——忽然把他们真实的样子展示给他们看只会惊走他们。大多数来修行的人其实并不想听真话,他们想听你夸他,想听你说他是上等根器。他们需要的是抚慰、是“自我”满足、是能拿出来炫耀的知识、灌顶和成就感。他们唯独不需要的是找一个人告诉他们他们是傻瓜,告诉他们他们之前的理解全都是错的。告诉他们他们修了这么多年从来没修对过,因为他们的“修行”对他们的习气没造成任何伤害。你以为他们跑来修行就真的是要修行的吗?对大多数人而言,修行只是他们满足“自我”的另一种方式而已。 我的直言不讳割伤了很多人,让很多人很不爽,让很多人倍感受伤,也让他们无法在我身边待下去,最后他们只能选择跑掉。这当然不是我想要的结果。所以,如果现在要我在把他们割伤吓跑和适当地妥协、适当地满足他们的“自我” 、不那么坚贞决绝之间做选择,我大概会选择后者。毕竟,现在的我也已经四十多岁了,不再像年轻时那般气盛,也不会对别人抱着不切实际的希望,不会把他们想象成是可以勇敢接受自己真实样貌的人。修行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无比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几十年、可能是几辈子,也可能是几十万大劫甚至更久。所以,你不能太过心急。不能指望他们明天一觉醒来就能变成另一个人。你要允许他们慢慢改变甚至是不改变。让他们留在这里至少他们还有机会。 我仔细观察自己当时的心态,看上去我这么做好像是在为他们好,是想让他们快速解脱,所以我会对他们说那些我认为他们应该听的话。虽然我的动机确实是希望他们好,但是我也从中发现了一丝想要证明自己与众不同的心态。这种心态和菩提心搅在一起,很难被分辨,我看到这种略显焦躁的心态里隐藏着急于求成的心,隐藏着某种迫切想要“自我”证明的心,...

灵山居士:万物皆有其名,还是人类的造作

有一回,我看 B B C 的纪录片,纪录片拍的是非洲大草原上一群狮子的生活, 拍纪录片的人煞有介事地给每一头狮子都起了个人类的名字, 他们叫公狮奥斯卡,叫母狮露西或是塞耶娜。重要的是, 这些狮子自始至终都不知道自己叫这些名字。 但是拍纪录片的人大概真的以为它们就是奥斯卡和露西。 他们用自己起的名字亲热地称呼这些动物:奥斯卡开始进食了,奥斯卡正在悄悄接近猎物,露西伸了个懒腰,塞耶娜带着她的孩子再次离开了狮群。但是我很怀疑它们真的知道自己是奥斯卡和塞耶娜, 我甚至不认为它们觉得自己是狮子。 给狮子起名,从佛教最高的见地来看和你给罐头起名同样荒谬, 大多数人不会给自己的牙刷热水壶或是床单起名, 但它们会给自己的猫和孩子起名。会叫自己的猫利奥。时间长了, 你就会认为它真的叫利奥。他们会说利奥利奥利奥。如果一个人的给自己的床单起名叫戴维, 马桶叫大嘴皮普,你大概会觉得他不太正常, 但是我们管马桶叫马桶狮子叫狮子也同样不正常。 因为马桶看起来并不是一个东西而是好几个东西拼凑起来的。 狮子也一样,它需要吃饭排泄喝水。如果组成它的东西被切断——譬如肉的摄入,几天之后,它就会迅速干瘪下去。 你会觉得叫它马桶正常,是因为它好像生来就叫马桶,在你诞生以前它就叫马桶,所以它并不是某个你认识的人给它起的名字。 所以你觉得它生来就是马桶。但这不是事实。在很久很久以前,肯定有一个人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它马桶,然后它才叫马桶。其实不只是马桶, 你所知的一切事物最初都没有名字,它们的名字都是人类后来的创造。 在人类数千年历史里,他们习惯于给所有看得见的事物起名。就连 124 亿光年之外的遥远星系都难逃被命名的命运,何况是地球上的万物。但是要记住,无论你如何命名它,不管你叫它什么,叫它奥斯卡还是塞耶娜还是孔雀蝶还是肥皂,它都完全不知道,也对它完全没有影响,它还是原来的那个事物。它的存在也和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它既不是肥皂,也不是白色的,更没有大小,更加不是洗浴用品。它的存在方式既不是普通人所认定的那般真实存在,也不是很多修行者认为的那般完全不存在。 作为人类,你大概不会觉得给世间万物起名不正常。 因为我们早已习惯于生活在一个万物皆有其名皆有其用的世界里, 这样的世界安全而又温暖,让我们倍感踏实。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筑巢,希望能够一直苟安下去。 但是问题是:由于我们所有的的认知都是基于幻觉,基于我们对世界的...

灵山居士:此事可为者,唯二三人耳。

宋代张载有曰: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然此事非普世皆可为也,亦非普世文人之责,乃大人大智大机大用者方可为也。此事亦非小智小量之人能解能行。可为者,唯二三人耳。 天地者本无心,立心者,立正见也。有心则天地活,无心则万物丧。晚近西人观念侵华,令诸邪见炽盛人欲横流,阉人可坐于堂上论道,戏子亦可皇然立论,是以怪状频出,有女如张飞男作莺者,又有田间之女入于瑶池者,人人皆不乐己位,皆思他人之财,觑他人之妻,是以纷争迭起,群雄逐雌,人出兽言,雀占鹰巢。是为天地失心之所致也。天地若无心无正见,人皆如禽兽,不知取舍,懵懵然而过一生,只为衣食也。天地若有心者,则人皆有所盼,知有圣贤、有小人,知取舍,知有前生后世,知己所在之位,知人可成君子,亦可做大盗,可由君子而往上作圣贤,亦可由君子而堕为大盗。人若知世间有圣贤,知为人之所应为,知有因有果,则脱于禽兽之境也,非为衣食而活。亦非今时今日,人皆只图眼下,只为现世子女衣食,百般疲劳万般折腾,亦只为足二头之欲也。 为生民立命者,命者皆自造自受也。立命者,正命是也,唯授人以正见,方为立命。古之人,虽街头贩汤者,亦多崇儒道释,知己之本份,不贪命外之份,是以少恼少灾祸也。今人贪欲炽盛,常欲取命中所无之财,享前世未造之福。为成此事,设种种局、引众人入坑,得其血肉,先甜而后苦,后皆须以命偿还。立命者,非仅解衣食之忧也,更须立万世之命。若无正见,则无有好命,纵有片刻之娱,殊不知命已在倾刻之间也。无正见者贪一时之乐,受万劫之苦。是以立命即立正见也。为众廓清前途,使万民不惑、远邪而亲正也。 继往圣之绝学者,今离圣日遥,法道日衰,群魔涌动,有者于过往圣贤之学,掺水混珠,作诸曲解;又有解未深者,为魔所趁,令解脱之道,成下堕之重坠;又令无我之法,成我执之拱卫。又有一班魔众,出世愚众,曲解圣言,以西人有我悦我之论对比东方无我抑我之道,令浅识之人,如饮甘露,令圣人之言,如过街之鼠。有大圣者,能解诸圣真实之义也,其人阐前人之所未见,去后人之错谬解,正大众理解之偏,演过往圣贤之行,是为为往圣继绝学也。 开万世之太平者,有者言释儒道立教千年,何来太平之时?太平者,非人间无饥馑,百年无征战也,此逆天地之道也。众生所遭遇者,皆是自造自受,其人由自身业力牵引,生死轮转,受诸般苦,此乃天地应有循环之道。然诸圣贤悲悯众生,不堪如母之众永堕沉沦,是...